二胡基础教学课程规划
课 二胡的构造、坐姿、左右手持琴的方法和D调空线练习
教学重点:二胡各个部位的名称,(如:琴头、琴筒、琴杆、琴皮、琴弓等部位组成);左右手正确持琴的方法,以及正确的坐姿(琴杆贴在左手虎口位子,左手手型成半握拳状包住两根琴弦就可以了,右手拿弓子如拿筷子以及握笔端平的姿势就行了,右手要领沉肩、沉肘、坠腕。)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拉出里外空线的声音,减少出噪音的概率。
课后作业:空线长音练习曲见教材
第二课 二胡定音与定弦、右手运弓要领以及节拍练习
教学重点:二胡的定音较常见就是里弦定2外线为6,也可以用大写字母D和A来表示。初学者较先接触的D调(即1=D),此时二胡的内线音唱着“1”,外线音唱着“5”;运弓是右手正确持弓的基础上,以右臂的大臂带动肘关节以及小臂、腕、指关节顺序拉开、再合拢的一系列动作,工路平直沉稳,动作协调配合。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比较灵活、轻松的拉出里外空线的声音,以及初步掌握长短弓的练习。
课后作业:长短弓变换练习曲见教材
第三课 一、二、三指练习、保留指的运用以及切分音符的要领
教学重点:左手按线的手型有如半握拳的状态,手指弯曲用指尖的位子同时按住两根线。手指按线时要保持自然、松弛,不要用力抠、或者压线;保留指的运用是为同把为音色统一和提升速度;切分音符是改变原有的强落关系的一种符号,在乐曲当中常被运用,要领就是中间的长音也一定要演奏出强的效果。
教学目的:让学生能基本上清楚左手手指按线的要领,右手能及时的配合
课后练习:一、二、三指练习曲
第四课 小指练习、连弓的演奏效果与附点音符的概念
教学重点:小指按线的关键在于手掌,它与前面三指的按线角度稍稍不同,要偏侵斜一点;运用连弓时注意好弓段的分配,力度变化;演奏附点音符的关键在于附点前后音的时值长短的安排。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很好的区分小指按线与前三指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课后练习:小指练习曲、《玛依拉》
第五课 换弓、休止符以及D调一把位综合练习
教学重点:换弓的难点是里外线过度时音色不好统一,中间的横迹较大,学员尽量找同弦上的感觉;休止符强调的时停顿的时间长短的把握,不要抢拍。
教学目的:使学生左右手配合较灵活
课后作业:《凤阳花鼓》、《萧》
第六课 G调一把位练习
教学重点:首先要明确G调与D调之间的区别,明确71、34之间的半音关系和手指距离;注意二指的指距变化,避免7音准确时4音偏高或4音准确时7音偏低的现象。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清楚的区分G调D与调之间的区别
课后作业:《新年好》、《金色的太阳》
第七课 十六分音符练习
教学重点:练习十六分音符音时,右手手腕要灵活、有力、松弛自然,左手要及时跟上节奏,每个音要奏得清晰,力度均匀。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过做到左手按指灵活,右手松弛。
课后作业:快弓练习
第八课 D调换把与滑音练习
教学重点:先看D指法表,找好里外线一指切把音的位置,二把位音准要经常对照空线进行练习;二把位的指距关系比一把位要稍稍小一点。
教学目的:让学生能准确的演奏出二把位的音,熟悉每个音的位置
课后作业:换把、《马兰花开》、《森吉德玛》
第九课 D调一二把位综合练习与顿音练习
教学重点:综合练习强调左右手的配合,一二把位音色的对比,以及音的准确度;顿音要做到短促且有弹性,要区分与休止符的区别,顿音更加注重的是右手的弹性与力度。
教学目的:使学生灵活的掌握D调一二把位
课后作业:《在北京的金山上》
第十课 G调换把与颤音练习
教学重点:同D调换把一样先找好G调二把位一指切把音的准确位置,分配好每个指距间的关系,并及时与空线音进行练习;练习颤音时,手指抬指不要过高,要保持放松的状态,掌关节动作要主动,腕子和虎口要松弛;颤音时,左手臂、手指的基本姿势不变,与按线时的姿势保持相同。不要在颤音时将左手臂抬得很高;演奏颤音时要均匀、清晰。节拍内、颤音的次数不要受限制,但也应由慢练开始。
教学目的:让学生在掌握好调换把的前提下,了解颤音的要领
课后作业:《送别》、《好一朵茉莉花》
以上教案的参考教材包括:《二胡入门教程》《二胡考级教程》《二胡艺术与教学》《二胡演奏的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