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科学应用与实践项目包括三门课程:追视追忆、一目十行、极速运算
教学目标是训练少儿在潜能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相应的学习能力。
三门课程按“追视追忆、一目十行、极速运算”的顺序依次展开。
每门课程按 “能力启萌训练 → 能力强化训练 → 效果测试 → 能力巩固训练→ 效果展示” 的顺序依次展开。
基础训练的内容按课程要求作不同组合,贯穿始终。
三门课程共计200课时,按每周7课时安排,整个流程约需7个月。寒暑假期间可以加大上课密度,缩短周期。而且适当高密度强化训练,效果会更好。
二、脑科学应用与实践项目之一 —— “追视追忆”
“追视追忆”——对过去亲历的所有场景都能够可选择地、清晰地、有声有色地实现脑屏幕上的“视频回放”,再次得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一般人在闭目回忆过去亲历的场景时,“眼前”都会出现相关的画面,只是无色彩、无声音,不清晰、不稳定、不连贯,回忆费时费力。而“追视追忆”相对于一般的“回忆、回想”有如下特点:
l 完全性——过去的所有场景,只要是亲历的,全部能够回放再现。
l 可选择性——需要回放什么(比如想复习二年级下学期的某一堂数学考试评讲课的内容),只要通过“意念点播”就能够回放再现。
l 可控制性——不仅场景清晰、连续,无信息混淆,而且可以局部跳过,也可以重点慢放。需要时“召之即来”,不需要时“挥之即去”。
l 实用性——练就“追视追忆”,对于少儿终生成长都会受益匪浅,对于目前的学习阶段(特别是回放复习),更显现其神奇的效果。
训练“追视追忆”,其实就是强化“脑屏幕成像功能”,以及对于深层次存储的(潜意识里的)过往信息的激活与显示能力的训练。其应用过程也是训练过程、也是功能强化过程,经常应用最终就能达到“不费吹灰之力”、“随心所欲”地进入“追视追忆”的状态。
三、脑科学应用与实践项目之二 ——“一目十行”
“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可以说是每个人都很熟悉又很向往达到的记忆最高境界的代名词。它把“记”和“忆”这两个记忆过程的能力表现,描述到了极致。真有这样的记忆天才吗?《三国演义》里有,《最强大脑》里也有。
我们能成为这样的记忆天才吗?只要参加“脑科学应用与实践——‘一目十行’” 课程的学习,我们就能够实现这个梦想。
这种“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记忆方法又称“照相记忆”,它与“联想记忆”、“定桩法记忆”有本质的区别。
①
在成像方面,“照相记忆”不需要对记忆对象作任何加工,只要练成“照相”功能就一劳永逸。而“联想记忆”每次记忆都要对记忆对象“编故事”,将文字、数字等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记忆。对于混乱排列的汉字、文言文等,“编故事”就会很难。对于不认识的汉字、外文(如韩文、蒙文、阿拉伯文)、图形符号等,更是无法进行联想转化,束手无策。
② 在信息存储方面,“照相记忆” 存储的是“照片”,“联想记忆” 存储的是信息转化“程序”。二者占用的“大脑内存”及调取“内存”的效率大不一样。
③ 在信息还原方面,“照相记忆”直接显示内存的照片,而“联想记忆”还要将内存的图像信息反向联想转化,二者费时费(脑)力比较,不可同日而语。
④ 在记忆准确性方面,“照相记忆”只对记忆对象作客观的“拍照、存储、提取、显示”,
准确性不言而喻。而“联想记忆”所“记”的不是记忆对象本身,而是次联想转化后的图像,而“忆”的时候又要同时作第二次联想转化(反向),忙中出错,在所难免。
“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虽然神奇,但它的科学机理仍然是在“脑屏幕成像”的基础上强化训练的图像保存功能及按意念指令完成的图像搜索与再现功能。
四、脑科学应用与实践项目之三 ——“极速运算”
“极速运算”我们可以称之为“高级珠心算”。它和珠心算一样,都是“不用任何实体的计算工具(包括笔算用的纸、笔),而仅用意念操作脑屏幕中虚拟的计算工具,就能完成预定的计算程序,得到计算结果并直接显示”。“极速运算”的“高级”在于不仅能轻松完成多位数的加、减、乘、除,而且能同样轻松完成多位数的乘方、开方(《最强大脑》里周炜曾表演过开16次方!)等。它的“高级”还在于不需要背任何口诀。
“极速运算”训练有两个要点:个是脑屏幕成像能力的训练,这种能力在“追视追忆”和“一目十行”两门课程的训练中已得到强化与巩固。第二个是意念作用能使脑屏幕中虚拟的计算工具产生变化(和珠心算的科学机理一样,属于意念致动)能力的训练,这个训练要比个训练难得多,这也是“极速运算”放在最后上课的原因。
五、“追视追忆、一目十行、极速运算”这三种学习能力的训练,基础都是脑内成像能力(“脑屏幕效应”)的唤醒与强化,这是前提,也是关键。
人的脑内成像能力是与生俱来,人人都有的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退化,所以成年人脑内成像是平面的、黑白的、模糊的、漂浮的、断续的,童年时期的信息图像容易回放,而成年以后的信息图像难以再现。
如果及时得到激发诱导(激发诱导的适用年龄段,理论上是6~16岁,年龄段是9~13岁),脑屏幕效应得到强化,就能保持立体的、彩色的、清晰的、稳定的连续的脑内成像,成为学习能力应用训练的基础平台。
脑屏幕效应除了有①信息图像高质量的脑内再现能力外,还有:②过去信息图像的“编码存储”并随意念“搜索再现”,③即时信息的“超常感知并图像显现”,④信息图像按意念要求瞬间出现或消失,⑤信息图像按意念要求而变化(即“意念致动”)
等特点。
“脑屏幕效应”经过激发、应用,不光应用越多,功能越强,而且在此基础上加以其它训练还可以激发诱导出更多、更强的脑科学应用能力。
功能强大的“脑屏幕效应”以及在此基础上激发诱导出的各种脑科学应用能力其实都是人的潜能。开发少儿的潜能作用巨大,影响深远。让我们秉持科学求真的精神,踏实细致的作风,认真负责的态度把“脑科学应用与实践”的研究与推广发扬光大。
中国教育饱受诟病,改革呼声四起:忽视阅读的教育越来越容易走进死胡同,缺少必要的阅读,使我们的学校异化为分数竞争的训练场,几十年培养不出影响世界思想的杰出人才。国家在审视了自己的国策之后:全民阅读立法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阅读将成为国家全力以赴推行的国家战略!
身处信息时代,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保险、等等的诞生,使荧屏阅读成为了阅读的主要形式,几乎占了阅读量的70%
。由于我国对快速阅读的重视太过迟缓,阅读效率低下的问题已经开始困扰着中国人……对快速阅读规模化应用与推广的工作,迟早会提到国家竞争力的高度来重视。
91速读法简介
91速读法创始人及总教练曾涌潮老师,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全脑教育及测评课题组专家,全脑快速阅读训练软件系统专利及“91速读法”发明人,北大学子、当代青年作家、2014老舍文学奖得主文珍的母亲。
曾老师从事教育培训工作32年,痴迷于快速阅读研究,突破性的快速阅读教学效果受到全国广泛关注,并纳入教育部全脑教育子课题。
被誉为“最有创新能力的速读专家”。深圳多家学校“速读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指导老师。成功解决了如何缩短训练时间、达到训练效率的国内外速读难题,为快速阅读的推广普及探索出了一条快捷高效的路子。
“91速读法”在一些学校的语文课堂及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效果得到充分验证,培养了一批批速读神童。目前,在一些示范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在91速读的引领下悄然进行,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验班学生成绩有着明显的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由此而激发,最多的一个学期阅读了200本以上。
曾涌潮老师的“91速读法”在江苏沭阳、广州民航子弟学校、长沙明德中学、邵阳市五中、东莞樟木头、深圳的宝安实验学校、福田全海小学、梅华小学、丹堤实验学校、北京育英学校等多校实验,湖南永州的黄岗学校、第四、第五、第七小学、洪文学校、宁乡百灵鸟小学、江西上铜矿中学、铜矿小学、广州省重点培正学校、知信学校、聚德中学、九龙小学、深圳东湖中学等,学习人次达到5000多人次。其中老师培训达到300多人次、家长培训1000多人次。在3天到10天不等的教学中,培养了一批批万字以上的神童。
案例分享
※ 宝安实验学校四(2)班,实验前,年级倒数,练习速读一个学期后,全班平均成绩升到了年级第二,而且还出现几个尖子学生。
※
宝安滨海小学代贤晨同学(六年级),原来由于阅读速度慢,审题慢,尽管不停地补课,语文成绩就是上不来,通过一学期的快速阅读训练,语文成绩跃升为年级名。
※ 江苏沭阳剑桥学校,12小时完成基本教学、创下了30%的学生破万字记录的教学纪录。
※ 湖南长沙明德中学初1024班,更是创造出了6小时培养出多名速读神童的奇迹。
※ 91速读东莞夏令营,80%的学生达到1万字/分钟以上,在15天内阅读量达到150万字。
※
宝安实验初一学生周子昂,阅读速度5万字/分钟以上,从成绩一般跃升为年级各科,小升初获得本校最高分。利用夏令营15天里极少的课余时间,阅读名著40本,近200多万字。
※ 宝安实验学校各年级的尖子生都经过了速读训练。如张浚彥、罗文韬、邹品一、刘靖渝、苏韬龙、杜柯、周子昂、潘沐枫、王焓睿彭文敬等等。
※
湖南省邵阳市五中初一321班的晏涛同学,仅仅经过了12小时的培训,阅读速读从原来的500字/分钟提高到3万字以上,电子文档的阅读速度似乎再快都难不倒他。
※
广州民航学校,2012年举办了一期学员年龄跨度从6岁到24岁、学历从小一到大学的特殊速读训练班,经过8天的培训,除6岁的文雅华只达到2000字/分钟外,其他都达到了6000字/分钟以上,皆大欢喜。
91速读法原理深奥,方法简单,费时短,效率高。强调快乐学习,注重对人脑智慧及潜能的开启,通过在多个学校的长期教学实践,形成了一套学校教学模式,可以在学校复制推广。去年4月,正式被教育部全脑课题组纳入子课题,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