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辅导
小学生“研究”活动重在培养什么能力?
人类近现代对“学什么”有三个经典追问:19世纪追问“什么知识有价值”,20世纪追问“谁的知识有价值”,21世纪追问“什么知识有力量”。那么,什么是有力量的知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应培养学生四个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我认为,这四个关键能力是对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反复强调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三维目标、综合素质的聚焦、提炼和精准表达,是核心素养的升级版,是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小学生搞“研究”的核心价值和作用就是通过深层学习支撑关键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要在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培养前三个能力。
一是对高阶认知能力培养的作用。《意见》强调:“培养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里所说的认知能力应该归为高阶认知能力,单靠常规课堂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无法完成,而“研究”活动的影响空间则很大。学生在“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培养深度思考能力,提出假设能够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够培养信息加工能力,撰写方案、报告以及说明、交流、答辩、展示等环节能够培养交流、表达、分析、综合能力,持久探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创制作品等过程能够培养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对合作能力培养的作用。《意见》指出:“培养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过集体生活,学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学生“研究”活动对合作能力培养作用明显,因为这种学术共同体一般是自组织形式,自主管理、自我指导、自我认知是其基本要素;合作探究中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案的制定、组织分工调度、资源的选取、报告的撰写、展示交流等,都要在民主协商、团队会商和不断说服妥协中进行;学生在“研究”活动中进行信息检索、调查访谈,要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法律、道德、规范需要有较深入的感知体验。
三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意见》提出:“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创新能力作为“超级素养”,单靠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等学习活动是培养不出来的,而在“研究”活动中,学生参与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探究,效仿专家做课题或项目研究,不但要进行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创新性思维活动,而且还要组织知识、加工信息、提取信息,进而进行要素联结和结构化思考,这些活动能有效促进创新人格建立、深层动机提升和元认知发展,能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真实情境和完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