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辅导
小学生搞“研究”价值何在
小学生搞“研究”,既不是严谨意义上的研究,也不是凭兴趣做样子,而是重在创新学习与学习创新,重在发展高阶认知和思维能力。
小学生需不需要搞“研究”?怎样搞“研究”?通过“研究”能学到什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对于学什么、怎么学、跟谁学这些问题,人们需要一次新的反思。这关系到学校教育的价值、方向和路径,涉及教学目标、过程和成果的判断,同时也是对到底发展学生什么能力、培养什么人等核心问题的追问。
小学生是否应该搞“研究”?
目前我国小学生的“研究”活动,多是指在教师或专家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某个真实问题或专题进行探究,是基于项目的深层次学习活动。在条件相对优越和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小学生的项目学习和“研究”正在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小学生搞“研究”,既不是严谨意义上的研究,也不是凭兴趣做样子,而是重在创新学习与学习创新,重在发展高阶认知和思维能力。
我认为小学生搞“研究”是值得倡导的,理由如下:
首先,小学生搞“研究”是教育目标演进的要求,是对培养什么人问题的回应。人类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随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学习口授信息—学习读写算知识和技能—大教学学习全部知识—学习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意义、学习的重心和教育的目标都在发展进化,目前知识的意义已从能够记忆和复述信息,转向能够发现和使用信息。小学教育的重心已由基础的读写算等文化技能获得,进阶为思考、加工、创造,以及清晰、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应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
其次,小学生搞“研究”有科学理论的支撑,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近30年来,科学家有关人是如何学习的、人脑是如何建构的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多突破,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教育观点和原则,都直接指向深层学习和学习深层知识的问题。
再其次,从政策导向层面看,小学生搞“研究”是世界各国新一轮“课堂革命”的重心,正在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杠杆”。英国、德国、芬兰、瑞典、澳洲、加拿大、以色列、日本、韩国和我国港台地区,其小学生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学习都做得很好。我国小学生搞“研究”发端于课改,经历了一个起步、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小学生搞“研究”,既是我国课程改革大力推动教与学方式变革的核心要素,也是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已有成熟做法的具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