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数学复习策略
内容摘要:
数学高考 是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宽角度、多视角、多层次的将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为此,我们在备考中需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讲究复习策略,挖掘学生潜力 。 the first,研究考纲,钻研高考试卷,把握命题规律,学做命题专家。第二, 培养质疑,注重数学思想,夯实通性通法 。第三,通过 收集、改正、分享及应用错题集, 以“错”纠错,查漏补缺。第四,树立陷阱防范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 高考备考、复习策略、数学
一、研究考纲,钻研高考试卷,把握命题规律,学做命题专家
所谓“纲”,主要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大纲》、《考试说明》和《标准》)。《大纲》 明确指出:数学学科的考试,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为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为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
1. 命题要求及试卷特点
《考试说明》 中对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这三个问题的具体规定和解说。试卷结构稳定,难度平稳。试题坚持能力立意 , 注重数学思想与方法,注重重点知识重点考查, 试题坚持有利于进入高校继续学习,有利于数学素养的考察。体现数学的基础、应用、工具性的学科特点。因此,在在备考中结合历年真题,让学生熟悉试卷特点,考点的分布与整合,掌握命题技巧,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系统复习。
2. 命题技巧
( 1 )从教材中改编:许多高考试题源于课本,略高于课本,它们是由课本的例题、习题进行变式、迁移、整合、综合而成。例如: 的三个内角 A , B , C 成等差数列,三边 a,b,c 成等比数列则 的形状是( )
A .等边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
本题是 2014 年陕西卷高考试题,考察了等差中项、等比中项及余弦定理,也是必修 5 (人教版) 第 74 页习题 4 和选修 2-2 (人教版)第 85 页 例题的整合。在高考备考中我们可以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考点嫁接起来,增加试题的综合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把选修 2-2 (人教版),第 60 页 B 组第 1 题和选修 2-3 (人教版), 46 页习题第 8 题嫁接起来。已知 m= , 则 的展开式的常数项是( )
A. B. C. -10 D.
( 2 )知识点的交汇处命题:在高考备考中,师生就全国Ⅱ卷第 17 题考数列还是考解三角形问题上,绞尽脑汁,做了许多归纳猜想。有这个必要吗? 2014 年高考已有明确的答复:( 2014 陕西卷) 17. 的内角 所对的边分别为 .
( )若 成等差数列,证明: ;
( )若 成等比数列,求 的the first小值 .
本题属于中档题,考察了等差中项、等比中项、和角的正弦公式及余弦定理。以函数为网络结点把数列与解三角形结合了起来,体现出数列与三角的交汇。因此,我们在备考过程中需关注各考点的网络交汇,让学生认清合个考点之间的内在。
( 3 )以函数为纽带,嫁接各知识点:函数是高考数学试卷的经络,借助函数能更好的考查数学思想、方法,体现能力。如:已知等比数列 , 且 , 则 的值为 。本题着重考查等比数列的性质,把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嫁接到题干中,虽然未增加题的难度,但有利于考生综合能力和思维的跳跃性考查,同时拓宽了试卷的覆盖面。再如:已知函数 是 R 上的偶函数,且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 . 令 ,则( A )
A . B. C. D.
掌握命题技巧,学做命题专家是掌握试卷特征,整体把握各个知识点的网路交汇,暴露自己弱点的行之有效的策略。适时组织学生自己命题,相互检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二、培养质疑,注重数学思想,夯实通性通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质疑”是开启思维的钥匙。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夯实数学思想方法呢?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的本质认识,是学好数学的精髓。《新课程标准》指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就是说高考the first重视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和相关的知识。强调是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通性通法。也就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四基七能、五思十法 ”。
1.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是指:应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解决问题。例 若函数 有三个不同的零点,则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 。本题借助函数与方程思想进行转化,即:函数零点问题 方程根的问题 函数图象交点问题。得出不等组 。从宏观到微观,考查了函数的零点、极值、方程的根。如果引导提出质疑,“若函数 一定有三个不同的零点吗”?“当有两个或一个零点时,如何求得 的取值范围”? 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寻找通性通法根本。
2. 数行结合思想
常言道:“数无形,少直观,形无数,难入微”。借助函数图像直观及变化规律,通过观察,验证达到目的,有事半功倍之效。例 设 均为正数,且 .则( )。
A . B . C . D .
本题只要在同一坐标系中绘制出函数 的图像,结论显然。如何构建函数图像阐释数量关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难点,也是数形结合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荷塘教学中借助该题的入口提出质疑,“我为什么没想到呢”?启迪思维,让学生再次思考将能举一反三,夯实基础。
3. 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将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基础性问题,通过对基础问题的解答,解决原始问题的策略。在分类讨论时强调“不漏不重”,首先,选择分类的标准,其次,逐步分类讨论,the first后,归纳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分类的标准经常会提出质疑,“你是怎样想到按这一标准分类”?是啊!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垂直于 x 轴的直线斜率不存在、在与不在的问题、恒成立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分类讨论的起点,需要我们归纳总结,培养严谨的数学习惯。
4. 化归转化思想
化归转化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从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出发,化不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直观、化含糊为明朗的解题策略。例 若 a>1 ,设函数 的零点为 m, 的零点为 n ,则 的取值范围是 。本题着重考查了函数的零点,互为反函数的图像特征及基本不等式,体现了数学的化归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然而,学生能否想到 m+n 为定值?能否用线性规划解决这个问题等等,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循循善诱,归纳解决单变量问题的the first值和双变量问题的the first值的通性通法。
5. 建模思想
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手段。课标中也做了相应的要求:“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结合函数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初步预测”。例 若函数 在 上的导函数为 ,且不等式 恒成立,又常数 满足 ,则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
A . B . C . D .
本题从商的导数公式出发,建立函数模型,根据函数的单调性解决问题,逐步体现出数学建模思想。课堂教学中可以改变已知条件,如改 为 或者改 为 结果又将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以“错”纠错,查漏补缺
1. 认真管理好错题集
《错题集》是我们把平时做作业和考试中的错误收集存档、改正、分享及应用的一本好书。曾有人把试卷看成是一张一张的网,每次考试都相当于在捕鱼。如果发现有鱼从渔网上漏掉,就要及时修好渔网,下次捕鱼时才不至于有鱼再从这个洞里漏掉。学习知识也是这样。整理错题集是寻找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的有效途径,常言说得好,失败是成功之母,多数有用的经验都是从错误中总结出来的。因此,整理、管理好《错题集》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时补救,适时清除学习障碍和隐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
在收集、存档时,the first好把错题都摘录一个固定的本子上,形成独具个性的学习轨迹,便于自己以后查阅,也有利于知识的梳理、识记、储存和提取。在错题收集时候,一定要分类。可以根据错误原因分类,也可以根据模块知识分类。
在错题改正时,首先,独立分析错误原因,如这道题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其次,分析考点,找出正确答案并订正。the first后,认真思考,这道题有没有其他解法?哪种方法更好?做到举一反三。
在错题的应用上,学会改编,把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换一下,还成立吗?把条件减弱或者把结论加强,命题还成立吗?或者尝试着编一道类似的题目,还能做吗?……经历上述思维洗礼,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方法的把握会更透彻。 例如
错题集
时间 : 2015 年 11 月 12 日 类别 : 集合与简易逻辑 来源 :第三次月考
错题 :已知集合 A = { x | x 2 - 3 x - 10 ≤ 0} , B = { x | m + 1 ≤ x ≤ 2 m - 1} ,若 A ∪ B = A . 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考点分析 :不等式(组)的解法、集合之间的关系,分类讨论思想,化归转化思想
错因分析 :首先,未考虑 B = ∅ ,及 时 m 满足的条件。其次,由 A ∪ B = A 未能得到 ,the first后,端点值没能检验。
更正 ∵ A ∪ B = A ,∴ B ⊆ A . ∵ A = { x | x 2 - 3 x - 10 ≤ 0} = { x |2 ≤ x ≤ 5} .
①若 B = ∅ ,则 m + 1>2 m - 1 ,即 m <2 ,故 m <2 时, A ∪ B = A ;
②若 B ≠ ∅ ,如图所示,则 m + 1 ≤ 2 m - 1 ,即 m ≥ 2. 由 B ⊆ A 得 解得- 3 ≤ m ≤ 3. 又∵ m ≥ 2 ,∴ 2 ≤ m ≤ 3. 由①②知,当 m ≤ 3 时, A ∪ B = A .
举一反三 :已知集合 A = { x | x 2 + ( p + 2) x + 1 = 0 , p ∈ R} ,若 A ∩ R * = ∅ ,则实数 p 的取值范围为 .
即 解得 p ≤- 4.
故当 A ∩ R * = ∅ 时, p 的取值范围是 ( - 4 ,+∞ ) .
2. 做好解题后的反思,查漏补缺
查漏补缺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除了把不同的问题弄懂以外,还要学会“举一反三”,及时归纳。在一轮复习中我们倡导一题多解,寻找the first简单的解法,而且对这种方法熟练应用达到多法归一。因为高考赢在效率,需要我们在瞬间寻找到the first熟悉、the first简单、the first省时的解题方法。因此,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做到解题后的反思。反思本题的考点,反思各考点的突破方法,反思本题的命题意图。做到做一题,懂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例如:( 2015 宁夏 21 )设函数 。
( 1 )证明: 在 单调递减,在 单调递增;
( 2 )若对于任意 ,都有 ,求 m 的取值范围。
本题在the first问函数单调性的证明中导函数的零点不会求,我们该怎么办?在第二问恒成立问题上如何寻找到 的the first大值建立关于 m 的不等式?都是我们备考过程中经常强调的思想方法,只要我们熟练的掌握这些通性通法才能赢得时间,获得高分。
四、注重解题策略,树立陷阱防范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考试是一门学问,高考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仅取决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过硬的解题能力,而且取决于答卷方法和临场的发挥。因此,我们要从平常的考试积累丰富考试经验,把平时考试当做高考,从心理调整、时间分配、位置意识,解题策略、陷阱预防等方面不断调试,逐步适应,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不留遗憾。
1. 调整心态,把握高考试卷位置意识,合理分配时间
高考数学试卷(全国卷Ⅱ)共 22 道题,位置摆放一般由易到难,其中 80% 的是中档题和抵档题,它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这部分分数占到 120 分。考试时,首先,要调整好心态,不能让试题的难度、分量、熟悉程度影响自己的情绪,力争让会做的题不扣分,不会做的题尽量得分。其次,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讲究快速、准确。难题要舍得放弃,不可在某一道题上纠缠。
2. 解题策略
数学高考试卷的设计,分三种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应对不同题型应有不同的答卷策略:
( 1 )做选择题要重视选项信息
选择题不仅要研读题干,而且还要注意四个选择支也是已知条件,利用选择支之间的关系可使你的答案更简捷。切记不要“小题大做”,而要“小题巧做”。
例 1 已知 ,则 等于 ( D ) .
A . B . C . D .5
分析:由于 ,所以 的值是常数,排除选项 A,B 。另外, ,故选择 D 选项。
例 2 关于 x 方程 有only解,则实数 k 取值范围是( D )。
A . k= B.k<-2 或 k>2 C. -2<k<2 D. k<-2 或 k>2 或 k=
分析:方程 有only解 以坐标原点为圆心,半径为 1 的上半圆与过定点( 0,2 )的直线 有一个交点,由图知 k 由三部分构成,故而选择 D 。
课堂教学中通过上述示例,提出选择题的解法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切记灌输解法!
( 2 )做填空题要细心
不是说做其他题型不需要细心,而是说做填空题尤其要细心!因为填空题只要你填写the first终结果,其得分不是满分就是零分.运算求解过程都是在草纸上进行的,所以每一步的运算都要准确无误,宁可慢些也要确保一次做对。另外,在填写答案时,要严格按要求填写.如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就不能表示成集合或不等式的形式,曲线的切线方程必须写成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是错的 才是正确答案等等。牢记:细节决定成败!
( 3 )做解答题要规范
一是书写要整洁,二是条理清楚、步骤完整,三是不漏得分点。解答题是按步骤评分的,即使不会也尽量不要空着试卷,可以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逐步翻译,寻找突破口,也可以结论写出可能用到的公式、方法或判断,如果你写的正好是得分点,就能得分.如果某一步出现错误,后面的解答是否都作废了呢? 否! 高考的评分标准是:从出错的那步起往下每步都对的话减半给分,再次出错,后面部分不得分。
3. 树立陷阱防范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高考数学试题中设计各种陷阱,有利于考查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从而达到考查创新意识的目的。高考数学试题中的陷阱设置方法较多,有时在概念的理解上设计陷阱,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概念;有时在图像上设计陷阱,考查学生思维的延展性;有时在思维定势上设计陷阱,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时在定理、公式的适应条件上设计陷阱,考查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 1 )在概念的理解上设计陷阱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熟练关系在思维中的反映,是构成数学的基本元 素。准确把握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例 已知 的the first小值是( )
A. B.4 C. D.5
错析:学生初看,本题考查基本不等式,所以,
,从而选择 B 。这样学生掉进了两次应用基本不等式。而两次不同条件取“ = ”的概念,因此,我们在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中要注重条件。树立防范陷阱意识。
( 2 )在函数图像上设计陷阱
函数图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能够直观的描述函数的变化趋势,但也有其局限性。例 集合 则集合 中的元素个数是 。
错析:本题学生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立意很好,在同一坐标系中绘制出函数 的图像,明显有两个交点。仅仅作出了函数局部图形,缺乏思维的延展性,掉入陷阱。殊不知在 x=2 处还有一个交点。
( 3 )在思维定势上设计陷阱
思维定势是由先前活动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使人能够根据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但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思维的枷锁。例( 2014 年全国卷Ⅱ)已知数列 满足 =1 , .
(Ⅰ)证明 是等比数列,并求 的通项公式;
(Ⅱ)证明: .
错析:该题第二问考查数列的求和,由the first问得知 ,面对分式型数列求和问题,学生容易想到利用裂项相消法求之,但是, 无法直接裂项,此时学生掉入陷阱,束手无策。说明我们受思维定势的约束,不能灵活应用知识,创造条件进行裂项( )。同时,我们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当我们无法裂项时,可否观察结果,调整思维,不难发现 ,而 ,从而此题得证。
总之,数学高考是考生能力的考查,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应用。因此,在高考复习中要注重系统、注重习惯、注重能力。 《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 着实培养学生的四基七能。
参考文献:
1. 雷旭波,李宁等。 2015 高考理科试题分析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89-93
2. 赵文刚,课堂练习设计与考试命题技术实践研究 [M]. 北京:陕西师范大学, 2013:70-120
3. 严士健,张莫迪,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