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在职研究生欢迎您!
优课堂 |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在职研究生

7x24小时咨询热线

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在职研究生新闻详情

名师研论回顾 | 共建中国经济新秩序,开启中国经济新纪元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在职研究生 已帮助:810人

共建中国经济新秩序,开启中国经济新纪元

——记公管学院名师研论“中国经济发展的秩序维度系列热点论坛”

世界见证了中国经济数十年来的飞速发展。现如今,中国经济已经迎来了她的新模式:新常态经济。新的中国经济相比较过去而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是需要考虑到过去的教训和经验。自然过去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所期望的,但是其所承担的高风险则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因此新的中国经济需要建立一个秩序来支持扩展其发展,降低所面临的风险。如何建立这样一个秩序?

7月24日下午,上海人大人学院诚邀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毛寿龙教授、刘颖副教授以及杨开峰院长等知名学界大咖,与公共管理学院校友会的各届校友一同参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秩序维度系列热点论坛”,向大家传授心得体会,互通有无。

“中国经济发展,是多维度秩序力量的结果”

毛寿龙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秩序维度”。毛教授幽默地说道,“维度”这个词,来源于现在流行的“二维码”,他喜欢用“维度”来探讨问题。

毛教授和大家一起回顾了中国经济成长的节奏:从80年代的基本温饱、出现通胀,到90年代的开始发展事业,出现企业家、杨百万,到00年代的房地产大亨、制造业大王、资产泡沫,再到10年代的金融市场野蛮生长、资本市场急剧扩张。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列车一直行驶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但高速发展带来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这个风险,就需要用秩序来控制;而这个秩序,又是多维度力量下的结果。

毛教授生动地以商业小区举例。商业小区是中国财富最集中,而且也是扩张最快的地方。它是典型的秩序决定财富的区域,也是多方面秩序力量努力的结果。开发商,物业,政府、街道和部门,业主和业委会,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小区的治理就无法得当。然而现实中,80%的小区属于各方面都很弱的小区。毛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秩序维度见解和治理推进建议:1.权威秩序——小区业主和业委会,是原始的秩序,需要激情,需要触发事件(包括维权和服务)。2.权力秩序——政府,是扩展的国家秩序,是重要的管道,需要培养有社区意识的官员。3.权利和专业秩序——开发商和物业,是扩展的市场秩序,也是很重要的管道,需要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加强和业主业委会的合作。4.社会秩序——社会组织,也有原始的秩序和扩展的专业性社会组织秩序,需要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与桥梁作用。

最后,毛教授总结道:中国经济发展,是多维度力量的结果。秩序的力量,和治理的力量,尤其是公共治理来整合多方面治理结构和能力,非常重要。这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挑战和努力的方向。

“跨界领导力——未来的召唤”

第二讲来自刘颖副教授。毕业于美国OLD DOMINION大学心理学博士的她,一直以来对于领导力有着独到权威的见解。此次,她以“跨界领导力”为主题,分别从”环境变化召唤跨界“、“跨界与跨界领导的概念”、“管理跨界”以及“跨界领导的能力要求”四个主要内容,由浅入深地向我们阐述了跨界领导力的含义及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不断推进,单一领域已经无法满足世界的发展需求,但人与人之间仍然存在跨领域的交流障碍,而跨界领导力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

跨界领导力是指跨界制定目标、建立联盟、并构建跨团队/组织相互间的承诺,共同追求追求更高的使命和目标。但“跨界”究竟跨的是什么界呢?根据创新领导力(Centerfor Creative Leadership, 简称CCL)的数据调查,主要指五个界限:1.突破纵向界限(增进层级沟通,人才充分授权,绩效上下共享);2.突破横向界限(建立跨组织跨职能管理体系,鼓励观点碰撞,整合不同资源);3.突破利益相关者的界限(重新构建价值链,融入协作价值观);4.突破个体差异的界限(通过文化建设);5.突破地域界限(学习了解差异,多样管理办法,设计网络式或矩阵式组织架构)。

管理跨界分为管理边界(缓冲、反射),打造共同基地(、动员),构建全新边界(编织、转型)三步。而对跨界领导的能力要求中,刘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品格”二字。跨界领导者要面对多样化的人群,只有公正、包容、虚怀若谷,遵守职业道德,才能在复杂的管理环境中树立威望,建立起员工对他的信任。

“建设国内,世界领先的公共管理学院”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杨开峰教授就学院建设提出了目标和期望。回顾学院建设的每一个脚步,杨院长感慨万千,同时他也说道,人大公共管理学院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每一位校友的坚持和努力,使得在场校友们感动不已。而作为优秀校友的代表,上海申康医院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学长也上台发言,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

讲座最后,学员们仍意犹未尽,与专家围坐在一起,交换各自的想法和心得,并且期待今后能够举办更多的讲坛,再一次擦出思想的火花。

学校首页| 学校简介| 课程列表| 学校新闻| 学校相册| 教师团队| 联系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在职研究生课程请咨询:

沪ICP备18048269号-1 沪ICP备18048269号-1 电子营业执照电子营业执照 教育 教育 全国教育网站 全国教育网站 企业信用等级AA级 企业信用等级AA级 合作/版权/投诉

本页信息由注册用户(机构和个人)自行发布或提供,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任何关于对该用户的推荐都不能替代您的考察核实,本站不承担该用户发布/提供信息的行为或内容所引起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