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吉林大学(上海)网络教育学院 已帮助:1077人
——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制定吉林大学2017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着力推进按照学科或学院大类培养,为实行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奠定基础,实现了学生培养模式创新。一是推动建立研究型课堂,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出台《吉林大学关于推进本科小班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探索大班教学与小班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逐步扩大小班授课的数量和比重。二是以试验班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五种类型”即“学术型、工程应用型、管理型、创业型、国际型”五类拔尖创新型人才。近年来“五种类型”试点改革陆续取得成效,尤其是“学术型”,仅2015年“唐敖庆班”学生发表SCI检索文章27篇,其他核心期刊检索文章3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95%以上的学生毕业后分赴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外高校继续研修。三是构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展毕业设计、实践调研等项目,争取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每年设立1300个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年均参与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参与比例提升到70%左右。截至目前,该校确立的资助经费1446万元,参与本科生达5800余人。四是推进学院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同类专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办学,形成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格局。学校已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245所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联合成立了23个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等。建立了包括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名校在内的20多个本科生海外研修基地,每年派遣500余名学生分赴上述高校研修。截至2016年,学校累计派出学生3877余人次。
——创新课程设计,提升课程建设水平。课程教材创新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举措,通过深入调研本校实际情况,退出了一系列本校学生的课程教材创新。一是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深度融合。2014年“吉大在线学堂”正式上线,上线课程30余门;2015年由吉林大学牵头的“吉林省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开始运行。在线教学课程建设与服务平台的建立,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渠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更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二是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系统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设50个高水平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设立创业型人才培养改革试验区,开办创业管理双学位教育;针对各学科大类开设创业典型案例课程,依托不同学科科研平台和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苗圃;设立学生创业专区,为创业学生提供优质的孵化环境和保障条件。三是充分利用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100门本科生优质海外课程,完善“国际课程周”教学及服务机制,邀请来自美国肯塔基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的8位老师为该校本科生开设了8门通识类课程。
——创新教学实践,提升教师队伍能力。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建设结构布局合理、师资队伍精良、管理运作高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实践创新。一是整合本科公共基础、学科基础和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建设50个高水平专业基础实践教学中心,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内容,完善共享运行机制。如建设完成高水平数字教学资源网络平台,为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提供条件支撑;筹建多功能、复合型创新创业实训实验室,如机器人实验室。二是完善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的教师教学培训体系,开展新任课教师教学研讨班、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建设班、教学工作坊等系列培训活动,培训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丰富,在已经成功举办多期的教学工作坊活动中,培训模式抛弃了单纯的讲授式,采取“翻转课堂”、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活动的参与者变成主讲人,从台下走到台上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三是实现团队教学。各学科教师通力合作组建教学团队,整合不同教师的风格与优点,节约了教学资源,将授课效果最优化。2003年至2016年,该校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0人,吉林省教学名师奖52人;14个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92个团队入选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