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成人自考 已帮助:881人
12月5-9日,上海市研究生辅导员培训基地“研究生与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专题培训在我校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等全国32所高校的61名辅导员参加培训。培训通过专家报告、主题沙龙、小组研讨、小组汇报与专家点评等形式,重点探索协同育人问题,为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而发挥积极作用。
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在培训报告中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使命,要坚持意识形态的主流引领,确保政治底线。我校研究生院院长唐玉光从“双”建设出发,强调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蓉、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杜公卓、中山大学学生处处长莫华、《思想理论教育》编辑朱国栋等深入剖析了研究生辅导员能力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培训达成共识:研究生辅导员要用专业赢得尊重,善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做学生思想政治引路人。
专题培训从研究生群体教育管理现状以及研究生与导师与辅导员沟通存在问题出发,探讨了研究生与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探索。与此同时,不能把与导师与辅导员的权责区分过细,应发挥协同育人整体效应。
我校资深思想政治教育学者邱伟光、党校常务副校长徐继玲、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徐敏华等深入分析了研究生与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理论,探索构建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的途径。研究生与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联动,重在探索和搭建协作的平台载体,同时要做到换位思考、双向互动,用大思政视野探索研究生与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
学员们结合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经验,就如何将日常管理工作与育人进行无缝对接,与导师、与辅导员权责的区分及异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汇报交流环节,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辅导员汇报展示了研究生与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和宝贵经验。
本期培训帮助学员们从多元的视角深入理解研究生与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厘清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并且提高其协同育人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素养,为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