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澜大教育 已帮助:1224人
我是Vanessa,今晚美国历史课程的分享人,如今,创立了融课堂,旨在帮助学生在国内做好最十全的准备。如今的赴美教育,很多只关注把学生送出去,只要考了基本考试做了申请即可,而没有关注到学生去了美国后的学习生活面临的种种问题,对美国核心文化的格格不入,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迷茫。融课堂的理念结合了我以一名伯克利学姐过来人的身份,澜大教育旨在以融合的方式将美国的学习思维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孩子们,让她们做好十足准备且有底气地远赴美国求学。
今天,我的分享主题是美国历史。今天的线上讲座我想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切身分享我为什么认为所有赴美学习的学生都应该学习美国历史,二是解析美史对于学生的刚需性帮助,三是针对AP美国历史的考试给到基本分析和应对攻略。
首先我来分享下学习美国历史对美国求学有怎么样的帮助?可以分为五个点,一是领悟美国文化与美国精神的精髓,二是构建均有军事高度的战略思维,三是养成批判阅读并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四是通过深度思考领会逐步具备对未来的展望能力,五是塑造领导力辩论演说风范,构造逻辑缜密的论文写作能力。可以说,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美式教育最注重的精华所在。一言以蔽之,只要能以正确的方法学透美国历史这门课,也就等同于掌握了美国教育的所有精髓。
一)领略美国文化与美国精神的精髓
在研究美国历史之前,我只知道美国人诚实直率,凡事都有条律,不看人情,看事务本质,但却不理解老美为何有这种思维。且我相信这种思维差异,尤其是不讲人情这点上对于很多国人怕是很难适应的,最近轰动一时的留美中国学生因校园欺凌被判刑就是思维差异的据证,这些案例不计其数,只是这个事件被特别报道而已。
自研习了美国历史后,使我对美国根深蒂固的契约精神豁然开朗,在研究感受和思考美国历史的过程中我愈发体悟了美国的精神,从清教徒航载五月花并在期间签订了新大陆份条例起,这种契约精神就一直贯穿在美国的每一个建国纲要及政策中。对这些纲要的研习也就让我更明白了美国的律法及美国人。同时,美国历史也使我更加懂得美国白人,黑人,印第安人,女人,移民之间复杂的关系,明了了为何美国人渴望自由同民主。这些潜移默化逐步形成了对美国思维的构建,使得我到美国求学也好,生活也好,都仿若打破了那个屏障,如鱼得水。
二)构建具有军事高度的战略思维
记得在美史课堂上,我经常会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假使你是华盛顿,你会不会为了报答法国在独立战争的支持,履行承诺倒向法国,还是会像华盛顿选择的严格保持绝对中立,无论言论和行动,都不倒向任何一方呢”然后开始指引学生在面对战略思维决策时需要对于供选决策的PROS and CONS(优劣势)进行缜密化的解析,即倒向法国了会有哪些优劣势?中立会有哪些优劣势?倒向英国了又会有哪些优劣势?
只有在判断历史问题时站在军事战略者的高度去看议题,去决策,去代入,才能让学生对于问题的本身具备多纬度的认知,程度地激发具有军事战略高度的决策力。而这种能力在理科的直面性课堂里是无法使学生达到的,所以我一直强调,美国教育最聪明的一点就是注重通史的教育,只有在通史中才能塑造起决策判断能实操性能力。教育的目的最终绝不是去培养出只有单线思考力的机器人,而是具有高度思考决策能力且具备人性的完人。
三)养成批判阅读并形成自己的历史观
批判阅读是个老生常谈的词,经常被很多学生家长挂在嘴边,但究竟什么是批判阅读呢?批判阅读不是让你去一位地批评,而是带着头脑去判断文章作者的主观色彩。我一直和学生们强调,我们学习历史,一定要带着判断力去学,不是说书本上告诉我这个人是个伟大的人,这个事件是某国挑衅引起的,某个国家是为了正义去参战的等等,我们就去全盘接受。细观不同国家的历史书,对于同一个人物,同一个事件的判断就会给出不同的措辞。
我自己是修文学专业的,文学中所有的人物,情境设定都一定会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这种色彩或许是谬误甚至是荒诞的,但它一定具备了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的精神。文学教会了我如何从不同人的立场去看待问题。而历史,甚至可以说所有的通史课程都是一样的,毕竟阐述或者评论历史事件的是人,它不像理科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一定会带有国家民族或者个人的主观色彩去描述。
记得在伯克利读大学的六年间,因为我有每天读新闻的习惯,当时我每天会读ABC News,在久而久之的阅读中,我慢慢开始觉得为什么这个新闻一直在批评民主党的一些见解,批评奥巴马,而甚至会略有偏向性地去赞扬在我看来有点愚拙的Sarah Palin,后来才知道,原来美国所有的新闻都是有细微党派性的,而ABC news是具有共和党支持背景的。自此之后我就开始读不同类型的新闻,也去感受不同的观点。在信息阅读上也恰好体现了国情的不同。
四)通过深度思考领会逐步具备对未来的展望能力
在美史课上,我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What do you think would happen following the Great Depression?”“你认为1929美国经济大萧条后会发生什么?”由于这一章已经是偏后期的美史学习内容,加之之前学习中对于思维及展望构建的反复操练,学生们很快就做出了一个有逻辑性的判断回答,因为上课都是全英语的,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大萧条后一定会再有一场世界级大战出现,因为在一战时美国已经成为了债主国,对于世界经济有着巨大影响,一旦美国出现萧条问题,势必影响已经挫败的欧洲败国经济,其会以搏命之势再造危机”。
可以说从中期开始,学生们对于事件的敏感度及深度思考能力被全然激发,每次的抛砖引玉都能收获极为具有说服力的对未来态势的判断能力,而这种深度思考能力,在我看来就是中美教育的差距。在美国课堂学习的时候,所有本土的学生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每当
探讨一个事件的时候,总是会自然地去对趋势做出一个分析。这种能力是我希望中国的孩子在去美国之前就能塑造好的,这样才能在课上和同学间有互动。
说到和美国本土学生间的互动,也顺便聊下谈资的问题。在亲历了美国教育并且从事那么多年的教育工作后,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大家,中国学生为什么没法和本土学生特别融入,就是谈资不够。这些谈资源自哪里?就是阅读和深度思考的不足,美国学生的阅读量是中国学生的10倍,美国教育注重对阅读的深度思考及拓展性比较的能力。
比如课上在谈到美国在Market Revolution(市场革命)后对于资本运作后出现的社会腐败问题发起了一场Progressive Movement(进步运动),中式思维的学生可能会只对这个事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下认知,而我在课上就举例了伊朗1979年也进行过市场革命,却采取了全然放弃资本主义,使国家回归纯粹伊斯兰的做法;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也算是市场革命,但中国则采取了一味发展的态势。对于同一个事件,三个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归根溯源的原因是什么?
举这个例子主要是要告诉大家,会阅读的人,一定不会只是单面地去看待一个事件,而是会进行横向对比摸索形成一条逻辑线,这样就会在一个事件中摸索到许多其它的事件,一页纸的阅读池会铺开到十页,美国学生的思维构建就是在这种广布式精读中形成的,这就是他们的所在。
五)塑造领导力辩论演说风范,构造缜密的论文写作能力
在面对内战前期南部提出的Sectionalism(分裂主义)之时,有一场世纪Webster和Hayne之间的世纪之辩,在课前就要求学生对于世纪之辩进行梳理,次课开始就让学生进行模拟辩论。历史的辩论不是争吵,而是说服力思辨的辩论,是具有哲学理念的辩论。无论是有准备的还是即兴辩论都是美史课上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还有一次一个话题是”Do you think slavery system caused 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 or vice versa?”你认为是奴隶制造就了黑人种族歧视还是黑人种族歧视造就了奴隶制?这就上升到了一种非常高度的哲学逻辑性探讨,在这里就不跟各位大家深讨了。
除了辩论能力外,既然涉及历史,必然涉及总统,涉及领导人,因此课上也会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模拟选举拉票,领导力演说等。比如在建国之初,美国针对confederation(邦联制)和federalism(联邦制)进行过迟疑,虽然起初出于国情选择了前者,但后者的构建是必然的。但在决定采取联邦制的初期,很多的州因为要上缴税而反对这一政策,史上成为Anti-federalist(反联邦制),因此在课堂上,我会要求学生们上台用领导范去说服那些反对党们。这也是历史课堂好玩的一点。
而说到论文写作能力,就更是美史课的重中之重了,几乎每节课后都会有一个议题性的小论文或者DBQ论文,我一直和学生们强调,论文能力是建立在高度逻辑思考之上的,美史的论文并非一般的英语能力考试作文,它更加学术化,通篇是不能有太多自我主观抒情语气在内的,而是直面剖点,就事论事,纵向纬度解析。或许因为我本身也欣赏海明威,所以论文上我是要求学生极度精简的,一个字都不能有废话之嫌。
正是因为对于辩论,演说,论文三项高度要求的输出能力的构造,也使得美国历史课的学习不仅仅只是知识的学习,而更是综合实战能力的培养,在经过这样一门精密设置的课程学习后,学生们就会对于其它类型的通史课程有了学习的技巧。正如我经常和很多求教阅读的家长分享的一样,通史的学习在于质而非量,万变不离其宗是关键。即只要能以正确的方式方法,思维模式精读一本书籍,实际上也就掌握了阅读其它书籍的本领了。
归根结底,为什么美国教育那么重视通史课程,因为通史不仅仅是记忆的累积,而是思想的塑造,思维的建立,从而构建一个具有多维且丰富思想的大脑。同时,对一个国家历史的深刻研习才能真正习得该国文化的精髓。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很自信地主张,你要去美国读书,那就先好好地学习美国历史,那样你就会真正明白了美国。
以上是我本着对于教育本质的出发梳理的为什么要各位家长让孩子正确地研习美国历史课程的原因所在,当然除了本质性内容外,学习美史对于学生的升学刚需性帮助也是很大的,比如我们都知道AP美国历史的考试是抵学分的,在国内如果能够修完这门大学公共课会使孩子省下很多时间。除此之外,新SAT改革后对于所有赴美学子对于美国价值文化的认同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考试内容上更注重美国建国纲要及文献的阅读能力,这也是和美国历史课程息息相关的。从背景提升而言,美国教育注重学生对于挑战性课程的征服能力,美国人都知道中国学生尤擅长理科,因此在理科尖子铺天盖地之下类似美史课程的掌握就会是一个很好的背景提升指数,就像外国人学中国的孔子孟子一般,隔着语言和思维之屏障,使得美史成为了国人挑战性课程中的科目。
作为一名习得六年英美文学,且首位获得伯克利美国文学硕士的中国人,我对文学的热爱是更为弥久的,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发自内心地建议大家让孩子赴美前一定要习得美国历史之精髓,无论是思维上,能力上,还是刚需上都是不二选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