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职研究生 已帮助:1104人
1月11日,我校英国籍专家帕特•爱德乐教授追思会在校图书馆三层会议厅举行。帕特•爱德乐教授于2015年12月20日凌晨0时2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夏鸣九,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陈盈晖,原中联部七局局长廖东,国家外国专家局法规司副司长徐晧庆,我校副校长贾德忠,伊莎白教授,帕特教授生前亲友、同事以及师生代表参加了当天的追思活动。追思会由国际处处长柯静主持,以全体颂唱国际歌开始。
夏鸣九首先向帕特教授辞世致以深切的哀悼。他表示,帕特教授来华半个多世纪以来,将中国视为第二故乡,她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几十年来始终兢兢业业地奋斗在教育一线上,她将一生中最美丽和宝贵的时光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中国外语教育事业,其奉献精神值得我们赞许。帕特教授生活中勤俭朴素,不思享受,乐于助人,经常帮助贫困学生和其他生活困难的人,还曾多次将出版费和节省的积蓄捐献给慈善机构。她在生前曾留遗愿,表示在辞世后自愿捐献个人遗体,为中国医疗事业做贡献。他向帕特教授毕生奉献的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
陈盈晖表示,帕特教授在中国经济困难时期,毅然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定居中国并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之中。她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称颂。退休后她仍然为北外英语教学发挥余热,撰写了多部深受读者喜爱的教材,为我国的英语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经验和心血。她还积极投身于中外友谊事业,曾加入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等多个公益组织,并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一些非营利性妇女组织给予支持。她还曾在接受朱镕基总理接见时为中国合作社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她表示,帕特教授的辞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老师、老朋友,对此深表惋惜,并谨代表教育部国际司向帕特教授致意最崇高的敬意。
廖东回顾了帕特及其已故革命伴侣索尔•爱德乐(Sol Adler)的生平往事。他表示,爱德乐夫妇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他们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胜利欢欣鼓舞;他们还坚信中国人民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繁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他们对信仰的坚贞,对事业全心投入和奉献,对中国同志的热情与真诚令人永生难忘。他们崇高的国际友人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贾德忠回顾了帕特教授自上世纪70年代来北外后教书育人的事迹,并对帕特教授的辞世深感遗憾和惋惜。他表示,帕特将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外语教育以及中国公益事业,将永远是北外学生的好老师,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帕特遗嘱执行人柯马凯(Michael Crook)先生宣读了英共马列总书记的来信。信中,英国共产党对帕特•爱德乐同志的亲友同事表示诚挚的慰问,并对其一生为中国外国语教育事业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贡献予以肯定和高度赞赏。柯马凯依据帕特生前遗愿向北外图书馆捐赠图书。校图书馆副馆长任小放接收赠书并授予帕特教授荣誉证书。
随后,帕特教授生前亲友、同事纷纷畅言,对逝者给予哀思。国家外专局法规司礼宾处处长孙友斐,原国家外专局法规司礼宾处处长任丽茉,中联部七局美加处处长狄会深,原侨联副主任、宋庆龄基金会副主任唐闻生,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国际部部长陈钢,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副会长顾品锷、高振东,我校国际处处长柯静、副处长顾佳赟,英语学院副院长李莉文,图书馆副馆长任小放等参加了追思会。
帕特•爱德乐(Patricia S.E. Adler),女,英国人,1926年11月18日出生于英国产业工人家庭。20世纪40年代在英国接收大学教育。大学期间因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加入英国共产党。帕特于1962年来到中国,曾在外交学院教授英文。1964年,帕特与革命伴侣索尔•爱德乐(Sol Adler)结为伴侣。文革期间,因外交学院撤销,曾在新华社工作一段时间。70年代初期,帕特来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长期任教,主要教授英语国家地理、英语写作等课程,同时与其他教员一起编写相关教材。2006年,她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编写的《容易用错的词》一书,广受英语学习者的欢迎。帕特还热爱作诗,诗中多赞美大自然、记叙生活实事或抒发己见。此外,帕特热心公益事业,曾先后任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执行委员、顾问,以及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理事。她还曾多次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曾在2002年新春招待会上就中国工人合作社的相关问题向时任国家总理朱镕基积极建言献策,建议为合作社立法,其建议被采纳。2015年12月20日凌晨0时20分帕特•爱德乐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