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北京智赢国际英语 已帮助:1227人
智赢英语首席运营官刘孜敏:为什么留学?
又经历了一个忙碌的暑假,作为一只老海龟,这已经是我在国际教育行业第十五个年头了。熟悉了常规事务性的工作,面对一些问题缺少了年轻时的思考。
近年来,留学热潮不减;其实在我看来或许仅仅是开始,与我同时代的朋友,无论是有留学经历的还是没有留学经历的人,在子女留学问题的思考上,俨然已经成为孩子学习规划中不可分割的一块了。
各种留学论坛,各种留学节目,加之各家机构的硬性、软性宣传更是甚嚣尘上。但是,是否有学生、家长、包括从业人员认真思考过“学生为什么要出国”这一初衷问题呢?
1学习先进的知识
这是一个大口号,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观点,在目前众多留学生和留学生家长心中也依然被广泛地从内心认可,尤其是地处国际化程度不高的区域、自身家庭知识结构一般的家庭。
表面来看,这一理由非常直接,也是它容易被广泛认可的原因。不过越来越多的高知识份子家庭对这点开始有不同思考。
首先,海外学校也有不同,我历来不太愿意说学校好坏,不同学校办学宗旨、教育教学理念都各有不同;并非都代表着“先进的知识”。
其次,知识更新迭代在当代是最平常的事情了,即使你掌握了技术,五年、十年后是否依然先进呢?何况是以人的一生作为计算标尺!
2国内无法继续学习,因此出国“继续学习”
与个理由相比这个理由显得无奈得多。首先明确一点,那种天生学霸,清北复交都教不了的孩子不在这一范围内。(我个人不认为客观存在这样的孩子)这里说的要继续学习主要是两种情况:
种是国内成绩不理想,无法升学,因此选择国外学校继续完成学业。其实对于这部分孩子、家庭来说,出国需求是最刚性的。这里只说一句:请各位家长理性思考一下,一名在国内学习中无法胜任自身学习任务的学生,出国就能有本质变化吗?
第二种就比较悲哀了,往往是因为户口问题无法在某一区域继续学习或者参加考试的学生。我一直在想,本国公民无法在本国内选择本国的公立教育、甚至是私立教育(学术入学门槛不算,仅仅是政策因素),而要出国接受教育,当事人会有什么样的心情?也许期间有很多人麻木了,那么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否该有人深刻思考一下呢?
3对于国内教育的不满与失望
区别于第1点纯宏观理论性的认知判断,这一观点往往在高知人群中产生。具体引发事件可能是这样几点:
、忽视自身教育问题,归责于国内教育问题。
这个问题的讨论往往都会涉及到中国升学考试学校选拔制度。集中表现在中产以上家庭,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一些变化的时候,就会考虑出国;找到各种国内教育不好的点,将孩子学习的问题都归结为教育模式、体制问题。这部分学生可能并不是没有学校可以上,只是出于孩子本身特点想逃避中考、高考,或者可能进入的学校不理想,又不愿意承认或者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问题,笼统将原因归纳为对于国内教育的不满。
第二、对于学校制度不满以及对于从业老师综合素质不满。
较点来说,往往会有很具体的爆发点。高知家庭较多存在这一现象。客观的说,很多区域的教育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学校因为承担着过重的学生教育压力,很多制度设计上存在难以避免的矛盾的确是事实。但这其中也不乏很多高知家庭家长自身对于教育的理解过于偏颇,盲目否定;有些自身就带有海外教育的标签,比较过程中自身带有倾向性,本身就是两种教育理念的冲突。
国家教育体系设计往往是适合多数人群,作为个人很难被完全满足;这点不仅仅是在国内,在国外也是如此。当家庭对于教育理解完全不同于社会大的教育框架背景下,选择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模式、大的教育环境无可厚非,这其中本身没有对错、好坏,只有是否合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期间更多的人包括高知家庭,这一选择过程并非基于充分了解,理性比较,而是另外一种跟风,基于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想法。那么这种跟风选择就值得商榷了,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国内教育的否定就更显得完全没有必要了。
再往深入挖掘,这一问题往往也是由于社会缺乏“诚信”的具体重灾区之一;很多家长盲目选择对于学校、老师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不理解并不是基于实际理由,而是直接情感的表达。
第三、前沿学科领域、及高端科技领域人才培养与国外的差距。
虽然我国经历了多年快速发展,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一些前沿科学、一些高端科技领域与国外有着差距;尤其是在高端人才培养体系上有着差距。这也就是很多大学学生会选择远赴海外留学深造很重要的原因。其实这种不满足,反应的是国内高等教育无法满足这些学生发展的需求;往往这样的选择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4“直奔名校”
作为一个现象,我个人觉得是直接传承于中国自古的状元及第思想。当然在现代发展中,加入诸多学生个人发展、就业优势、名校学生之间相互促进,以及“本科学校重要轮论”这些综合概念而形成的。在我看来,在缺乏理性思考比较的情况下,与其说这些是家庭必须选择长时间培养孩子的原因,还不如说是这一想法的强化。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不可能很全面系统了解国外教育(包括国内教育)的情况下,瞄准这些名校是家长关于孩子成长风险最低的决定。(这不代表准备风险和申请成功风险)
“直奔名校”情节带出的另一个留学原因可以更简单归纳为:不能比其他人差。学生间的攀比,家庭间的攀比;他家孩子能上布朗,我们家孩子就要上哈佛。
5其他生活原因与家庭原因
近几年来,非学习原因或者说学习原因不占主要因素,孩子出国学习的越来越多,常见情况有:、家庭选择移民,孩子自然选择海外教育(其中不少移民本身是为了让孩子在海外学习);第二、家庭有了二胎,所以会让年长的选择出国,避免家长分心(这类问题更常见在再婚家庭);第三、更多80后家长为了自己专注于事业发展,选择让孩子在国外学习(一般选择Boarding School);第四、因为失恋等某些个人原因,想换下环境(常见于本科以上学生)。
其余不展开讨论了,现代社会人的选择会更多,因此国内国外其实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对于第二、第三种情况想多说一句,这句也是给到很多孩子出于基础教育阶段家长的话。其实我个人理解,这些选择多数也是出于我前面提到的最小风险原则;貌似国外教育下孩子更独立,孩子对于父母、家庭的依赖更少,这点在很多留学生身上都有集中体现。然而,更多的时候我觉得父母更应该懂得思考家庭、自身在孩子教育中该发挥什么作用,做些什么,而不是所有孩子只要送出去就好了。我们看了太多留学失败的例子,其中孩子问题很多,国内准备缺失,这些归根到底难道不是家长家庭教育的问题吗?
说了那么多,我对于留学的看法其实可以归结为这样几点,并没有太多考虑高大上的教育理论,更多关注在将来发展的实用性上。
1、眼界开阔
与知识相比,眼界往往决定了人的格局。对于留学生来说,在多样性的文化环境里人往往能开阔眼界。日常生活中,我们能看到有海外生活、学习经历的人对于不同事物会更有包容性,会更愿意尝试改变,从而去学习。学习过程一定是从接受到理解到模仿的过程;具有很强排斥性的人往往不会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说,英国留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并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这不仅仅是了解海外的过程,更是能深入理解自己的过程。留学生更爱国并非空谈;留学过程中能不断增长的民族自信心其实并不是口号。
2、辩证思维
西方教育往往更关注于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再加上离开家庭这个温暖窝,留学生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行为处事上会更加独立。独立的思考能力,再加上不排斥、能接受多种不同的想法、思维方式,更容易培养人的辩证思维。而一个具有辩证思维的人往往具备更好地沟通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名校标签
回到世俗中来,从目前就业现实来说,名校背景就是比普通院校更受认可,海外名校比国内名校更受认可,本科名校比研究生名校更受认可。其中原因有很多,主要实受到用人单位人才选拔标准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就业难易程度不同。撇开个体差异,从最小风险角度来说,用人单位按此顺序选择选拔出人才的可能性更高。另外,由于海外名校有申请难度的差别,这就能体现出学生个人能力的差异、背后支持家庭条件的差异(所谓社会阶层固化)等等,更是其中的隐性因素。
4、优秀学生互动
另外,海外名校因为各种原因客观汇聚了众多“优秀”的学生,而这些优秀的学生在一起能产生的“化学”作用,并非仅仅通过教学硬件投入、课程体系建设、名师引进能做到的。24小时,学生与学生的互相影响,不知不觉中就能拉开留学生与国内学生的差距。
5、选择与准备过程中的提升
虽然这点放在最后,其实也是我最想说的一点。这也是很多学生、家庭最为忽视的一点。对于大多数学生和家庭来说,留学可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个被明确的目标。如果一个学生要想“成功留学”,国内的准备必不可少。
1、从学术要求来说,多数国内教育体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完全达到海外名校的入学学术要求(GPA、标化、社会实践、独立研究、兴趣爱好等等)。这就要求学生乃至整个家庭帮助、陪伴孩子(我更赞同陪伴孩子)一起去完成。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是盲目在做,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只知道是一个要求必须达到。首先不可否认学生是否理解为什么,但通过这个准备的过程,学生本身各方面都能有提升,学习有目标总比没有目标好。
这方面,我想建议的是学生、家长都能先充分了解为什么海外大学会有这样的要求,学校的考量是什么?这些条件对于今后学生的学习、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然后再去做准备。简单地说也就是认真思考一下为什么再去做。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你得到的答案是这个学校并不适合我。(这里更多设计教育的选择,很多家长对于国内学校各种挑剔即使是名校,为什么到了海外这种挑剔就变成0了呢?很多程度上不是不再挑剔,而是真的不懂;而这对于孩子能主动选择发展是不利的。)
2、自主能力的培养准备。其实家长们都知道,留学多数情况下意味着孩子离开家庭独立面对今后的学习生活;这个过程家长普遍会有担忧;但是真正为之做什么的很少,系统做准备的更少。对比于学术,这块恰恰是更多中国学生需要去做准备的。而事实是,绝大多数中国学生这一转变,是依靠人生活的本能,在海外被动完成的;有很多孩子最终还是完成不了,不得不放弃海外学习,重新回国。对于众多留学生来说,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这方面的准备家长、学生本人都需要更为重视。这也直接影响到今后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洋洋洒洒说了那么多,其实不难看出目前留学选择更多的是家长对于孩子成长的隐忧患、孩子自身一定程度的逃避与学生、家庭互相之间的盲目比较,而真正的理性选择其实非常有限。身处现在环境,出国其实早已经不是难事;客观理性的,把全球各地教育资源综合来看、来分析比较,学生自己结合自身兴趣,家长给予参考意见,根据自身发展目标,自主选择匹配优质教育资源,才是眼下学生、家长应该认真思考的。
作为从业人员来说,帮助家长真正了解海外资源、引导家长了解学生,给到合理选择建议,在过程中帮助孩子有所提升,不好高骛远,不揠苗助长,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尊重教育规律,才是真正要做的大事。
本文作者:刘孜敏
智赢国际英语首席运营官。2009年加入智赢国际英语负责全国市场。深耕出国类语言培训,经过了多年培训行业发展,结合现有教育体制,把脉客户群体变化趋势,依托教学案例大数据分析,确立了智赢个性化语言培训体系。不仅是BTV《留学生》栏目的特邀语言培训专家,而且还接受过多家教育行业的媒体采访。他以市场人的角度,对行业进行了独到的分析,结合个人国外教育背景提出语言教育的诸多建设性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