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在职研究生 已帮助:906人
“国以才立,校以才兴”。为吸引更多海内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到天津大学发展,2016年12月28日,天津大学第二届北洋青年科学家论坛开幕。来自海内外的具有不同学术背景和经历的百余名优秀青年学者齐聚天大,针对国际前沿科学技术领域和热点问题开展探讨与交流,共商合作。天津大学副校长刘东志出席活动并致辞。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工会、财务处、资产处、房产处、图书馆以及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等单位负责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人事处处长杜青主持。
刘东志代表学校向海内外青年才俊表示欢迎和感谢。他在会上分享了“中国高等教育需要人才”、“天津大学发展需要人才”、“天津大学的发展将成就人才”3个问题。刘东志向与会学者全面介绍了国家的人才政策和天津大学的重大科研成果、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以及人才引进成绩和人才引进的计划与培养体系。他指出,“大学最关键的是的人才。当前,天津大学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强烈。”他讲到,天津大学的发展需要人才,欢迎青年才俊到学校成就一番事业,天津大学也必将会为青年学者们的发展提供一个包容、尊重、自由、舒心的优质环境和氛围。
开幕式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自动化学院教授余贻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巩金龙,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海涛,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理学院教授陈于蓝分别作了特邀报告,他们根据自己的科研经历和体会与到会的青年才俊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作为一名已在天大学习工作60余年的老天大人,80岁高龄的余贻鑫结合自己在天大的发展经历,从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追求卓越的领导班子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等方面向与会者介绍了天津大学提供的优良的教学科研环境。他还详细介绍了其在安全域方法学、城市电网规划、智能电网等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他对参会的青年学者们讲到,“天大已经为大家准备了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各位青年才俊加入天津大学,是天大建设大学的需要,也将使大家的事业做的更强”,“我衷心地希望有追求、做实事的年轻人才来天大!”
巩金龙向参会学者分享了自己学术发展的经验和心得。作为青年学者的杰出代表,他将自己取得的成绩归功于对学术的兴趣、学校的支持、自身的努力、团队的协作、良好的规划和积极的心态。他说,“天大会为来校发展的学者解决好家庭和生活的后顾之忧,为大家提供一个舒心顺畅的科研环境。”他对参会的青年学者们建议“不要把科研当做谋生的手段”,“在科研的道路上会有很多挫折,一定勇于坚持”,“要敢于突破自己擅长的传统领域,敢于和不同的学科及领域交叉和碰撞”。
杨海涛介绍了自己从耶鲁大学到天津大学工作的缘由、实验室的建设、在国内开展科研教学工作的历程和主要成果以及如何与同行开展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他说,“生命科学学院作为一个全新的学院,刚成立一年半就在科研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一切都说明我选择回国到天津大学工作是正确的”。
陈于蓝以“我与天大的故事”为主题,讲述了选择天津大学的原因,自己申请国家青千过程中得到的学校相关部门的帮助以及学校在政策、软硬件配套方面给予的支持。她号召青年学者要“趁着年轻,做好选择,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天大是一个非常宽广的舞台,欢迎各位青年才俊能早日加入天大”。
最后,杜青介绍了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精仪学院试点改革进展,以及为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加入天津大学提供便捷有利条件的“北洋英才计划”。他指出,天津大学深刻认识到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学校将竭尽全力为青年学者创造成就一番事业的条件和环境,诚挚欢迎有志青年才俊加盟天津大学,与学校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参加论坛的以色列理工学院博士后邓云峰在会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天津大学举办的北洋科学家论坛为青年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者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相互交流、拓展视野,为开展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打好基础。通过论坛,他充分体会到了天津大学以人为本、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大力吸引人才的决心。他表示,自己会抓住这次机遇,积极准备,力争能进入天津大学,成就自己的一番科研事业。
开幕式后,学校组织参会的海外青年学者参观了北洋园校区郑东图书馆、天津大学校史馆等,通过参观使青年学者们对天津大学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本次北洋青年科学家论坛为期两天。29日各学院将围绕不同主题举行13个分论坛,与会学者与各学院师生将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就各自的科研领域进行深度的交流和探讨。
据悉,北洋青年科学家论坛旨在集聚海内外不同学术背景和学术经历的优秀青年学者,使其在对天津大学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加盟天津大学,同时为海外青年学者和我校广大青年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青年学者之间的了解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