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在职研究生 已帮助:1201人
在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我校科技工作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5年来,学校以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不断提高科技工作的支撑地位,努力实现重大科研项目的突破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确保我校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2012年京津高校(武清)科技创新签约仪式
优化科研战略布局 全面推进内涵发展
2010 ~ 2014年,我校科研院积极应对当前科技体制改革形势,整合校内外优势力量,在新形势下实现了重大项目的新突破。5年来,学校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新增“973计划”项目13项;20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其中作为完成单位获奖12项;获得省部级及其他社会力量科技奖励165项;2人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1项成果入选“2014年中国海洋10大科技进展”。学校近年人文社科学科繁荣发展,连续4年获批重大项目立项(共获批12项);2013年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是时隔17年再次获得该奖项。
近5年,我校科技经费年均增长21.79%,2014年达22.13亿元;SCI检索论文数年均增长24.97%,2014年达2505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率达34.52%,基金经费达26935.5万元;专利申请量增长近1.5 倍,达1903项;专利授权增长1.25倍,达864项。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科研基地。
打造精英人才团队 提供科技工作支撑
我校坚持科技工作以人为本,完善科研人员保障制度,支撑学校科技工作可持续发展。5年来,以“北洋学者计划”为基础,通过“校内—省部—国家”人才体系的完善,学校凝练和培养了一批领军人才和团队,有9人获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0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支持,7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支科研能力强、凝聚力高的创新团队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支持。2010年,我校“重大水利工程安全性基础理论研究”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同时,我校还大力推进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目前已聘用100余名专职科研人员成为我校教师队伍的“蓄水池”。
深化产学研之合作 促进科技经济结合
我校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坚持“两个聚焦”的战略方针,逐步形成了“一体多翼、政策支撑”的产学研工作格局。5年来,学校新签署了7个省校协议和17个校地合作协议,建设研究院7个,扎根国民经济主战场,在促进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培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新增省部级平台3家,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基金30项,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31家。天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于2013年9月获批建设“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项目,2014年2月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形成了“中心 — 技术 — 人才 — 基金”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已注册成立天津大学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实行市场化和公司化的运作模式,组建了18人规模的专职技术经纪人队伍,布局建设技术转移分中心16个;已与企业共建39个联合研究机构,该机构运行经费增至5200万元/年。学校新加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0个,瞄准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需求,在解决重大工程问题的过程中提炼重大科学问题。
探索质量提升之道 改进加强科研管理
5年来,我校不断改革科技工作组织管理方式,探寻科研质量提升之道;延伸科研管理服务,完善项目管理制度设计,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工作,进一步推动科技信息化,为广大师生提供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服务;主动送政策、送服务进学院,增强科研管理服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