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欢迎您!
优课堂 |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中国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

7x24小时咨询热线

中国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新闻详情

我校召开“被误读的西方:思想与制度”学术研讨会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 已帮助:1017人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4月25日,由我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共同主办的“被误读的西方:思想与制度”学术研讨会在昌平校区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我校副校长张桂林教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常保国教授、副院长卢春龙教授,《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副主编叶祝弟先生等出席了开幕式。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佟德志教授、副院长刘训练教授,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张师伟教授等20余名来自国内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张桂林在开幕式上致辞。她回顾了我校及政治学专业各位老师和与会专家学者的深厚渊源和友情,对大家不辞辛苦相聚我校召开这次学术交流盛会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当下面对中国转型发展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西方的发展经验和思想制度成果中寻求启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文化差异、主观偏见、个人能力等原因,当代中国对西方产生了许多误读,各位政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理应为我们完整地、理性地、全面深刻地理解西方担当起应负的责任,使我们对西方的认识更加贴近于西方思想与制度的事实本身。她表示,真诚期待本次研讨会能取得丰硕成果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叶祝弟结合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历史进程,对当前条件下正确认识和解读西方表达了厚重的现实关怀,并希望本次研讨会能够为减少当代中国对西方的误读做出贡献。

研讨会阶段,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剑涛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高全喜教授,及我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丛日云教授分别以《典范及其蜕变:中国建构的“西方”》、《漫谈中国学界眼中的“德国思想”》、《曲解西方,误导中国——当代中国社会流行的对西方文明的偏见》为题作了精彩的主题发言。

任剑涛认为中国人习惯于将“西方”归于西方人的塑造,而要建构中国的“西方”则需重视三个涵项:一是作为理解“西方”的更为基础性的概念之“东方”与“西方”,二是在现存世界体系中作为强者呈现的“西方”,三是明显崛起的中国引发的“西方”典范性的蜕变。只有将三者综合起来审视中国人打造的“西方”,并与西方人自己塑造的“西方”结合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中国之“西方”的定义。高全喜教授从文化政治与现代性问题出发,深入分析了当代中国学界对德国政治哲学思想的理解与误读,认为德国政治传统中的民族主义和进步主义思想对中国最具吸引力。并且他还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思想界没有从法国启蒙思想转向英美传统而走向德国路径的原因。丛日云教授从认知的误差、文化的误读、政治意识形态的扭曲、民族主义的情感和立场四个角度对中国社会流行的对西方文明的偏见进行了分析。他还形象地描绘了八种中国宣传西方的模式,犀利深刻地解读了造成中国社会不断误读西方的根源。

研讨会第二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被误读的西方思想与人物”、“被误读的中西传统与观念”、“重要概念的传播与误读”三个主题开展了三场交锋激烈的专题研讨,与会学者结合研讨主题分享了自己独到的研究成果。

在为期一天的研讨会结束时,丛日云应邀在闭幕式上总结发言。他逐一点评了与会各位学者的主题发言和现场辩论,对大家的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进行了非常中肯的评价。他最后谈到,我们应该回头看看我们在认识西方、学习西方和与西方交流的过程中所走过的路,总结经验教训,走出误读西方的迷途,对当下中国的发展变革做出正确的诊断,不要再误入岐途。

学校首页| 学校简介| 课程列表| 学校新闻| 学校相册| 教师团队| 联系我们

中国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请咨询:

沪ICP备18048269号-1 沪ICP备18048269号-1 电子营业执照电子营业执照 教育 教育 全国教育网站 全国教育网站 企业信用等级AA级 企业信用等级AA级 合作/版权/投诉

本页信息由注册用户(机构和个人)自行发布或提供,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任何关于对该用户的推荐都不能替代您的考察核实,本站不承担该用户发布/提供信息的行为或内容所引起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