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海达影视培训中心 已帮助:1036人
一. 态度篇
以职业电影工作者的态度要求自我。
以学习的心情工作,不只是把事情做完,要多观察。
要有自己的看法,但别眼高手低。
有效率、有组织力、找出事半功倍的方式,多「作表」多整理。
二. 原则篇
1.人际关系原则:
宁愿没有关系,也不要把关系搞坏!
外圆内方,方是方正,圆是圆通。
要谦虚,不可侍才傲物,不要光否定、先批评,要完全忘掉自己以前的「丰功伟业」, 记住!
你是来 学东西的。
要独立,精神上、物质上,一切以自给自足为原则。
2.工作原则:
拍片的时间大半是「等」掉的,带本书笔记本,看看写写,很多心情,久了就会忘记。
片场是非多,别人讲闲话,别听!
3.团队精神原则:
身为导演组的一分子,要和导演、副导演、助导形成生命共同体。
务必随待摄影机左右,换镜位时,可帮忙拎脚架、电瓶等轻装备。
当然,坐镜头箱的大忌讳是不可犯的!(女人,切记!)
注意团队精神
三. 筹备期
合理的筹备期,至少一个月。勘景、卡司的事,往往不用场记出马;当然,你也可以不厌其烦的
提供意见。
电影是怎么用出来的?不外财与才。从筹备期开始,正式进入电影工业体制,
一些手忙脚乱、窒行难碍、欣喜若狂的诸多情绪从此产生...不但真实,而且触摸得著。
1.制片:
一个左手找财.右手找才的人。
台湾的制片只有两种: 一是流氓型,一是官僚型。
理想状态:应该是一个让导演安心创作,无後顾之忧;有能力「制衡」导演的工作夥伴。
2.剧本:
要了解剧本背後的精神,解读每一场戏「起承转合」的意义所在。
尽可能提供刺激给导演,但最後下判断仍旧是导演,你无权干涉。
3.导演组
A.读剧本:
读剧本要读骨干,精链出你被感动的部分。
人来拍戏,不是戏来拍人,电影是一个流体,人的「气」流窜其间,镜头和镜头之间,空间无限。
B.读人
了解导演的工作方式、作息习惯、导演对剧本、对演员的诠释方式。
观察电影生态,观察人与人的相处,观察演员和角色的应对。
C.作表
顺场表:分门别类。按剧本场次顺序,日夜内外,各就各位。
顺景表:归纳合并。景的大小多寡, 一字排开,一目了然。
服装连戏表/道具连戏表:由美术指导作主,在定装时,牢牢记下;盯场时,紧紧盯牢。
当然,要随时随机应变。
特约演员/临时演员表:明列年纪、工作、人数、服装、特色。
你可以掌握的空间,往往在这种细节。
纸上工作准备齐全,就可以开镜了!
开镜之前,要记得:
1.签约-保障双方基本权益。
2.领头款-以便心无旁骛地进入梦的核心。
四. 拍摄期
从平面、文字的思考进入立体的图像建构,导演一如工程师,随著剧本蓝图挖地基、上钢梁。而我们,就是那些挑砖扛瓦的人,一切大局从细节开始。
1. 现场:
一直对奇士劳斯基的一句话深有所感:「拍电影,并不意味著观众.影展、影评、访问...它意味著每天早晨六点钟起床,它意谓著严寒、雨水、泥巴、扛负沉重的灯光设备。」是的,这是一个真实场景,我们置身其中。
A.取得导演之分镜表:
分镜表是衔接剧本与场面调度的桥梁,说明一切有助於拍摄工作的必要指标。
随每个导演的习性,难易度各异,遇著因地制宜的那种导演,那就看你们平常的默契了,
上帝保佑你。
这是每天到现场的个工作。到手之後,以航空信纸复写给各工作人员--
副导、助导、摄影、灯光、美术、录音,至少六份,当然;有影印机就不用如此辛苦了。
剧本务必随身携带。
B.检查演员服装连戏:
穿著、穿法尽量「画图」,帮助记忆。
走近看。颜色、式样/质料/品牌,分门别类,利人利己。
养成习惯由上往下记,头饰、发型、鞋袜、多写几个字,不会死。
如:无手表.会省掉许多揣测和不安。
试戏的时候,每拍完一个镜头,赶快对照、检查。(以免天气热,原本折两褶的袖子,
多折了一摺。)
请注意细节,演员手上是否有道具?烟的长短?项链在衣服内或外?
耳环、戒指、手表、皮带、扣子、指甲油、刺青、脚环...小地方穿帮不连戏,绝对影响看戏的心情。
c.检查场景陈设连戏:
一样的,画图,帮助记忆。
拍立得很好用,但是底片贵。
连戏道具向副导、美术道具组再度确认。
总之,拍电影就是在一个虚构的框架内,按著导演的旨意,模拟真实,演员行走其间。
然後,观众在戏院入座,相信他们眼前所看到,戏於是成立。
D.打板:
绝对是一门大学问。以前没有同步录音,场记要见机行事,请摄影或助理打板。
要有礼貌,这是基本片场伦理。
视镜头的尺寸:宽角要接近镜头打,否则字太小看不清楚;若特写ZOOM镜头,
板的位置则需贴近演员,是在演员齐眉处,否则焦距要重调,浪费时间。
不能惊吓演员。正在自我状态里的演员,很可能因为你突兀冒失的打板举动,
把好不容易培养的情绪吓跑。
一卷新的底片,个镜头,谓之「长板」,打板时间要久一点。
抢拍时,要灵机应变。有些导演喜欢在试戏时偷拍。
有时为了抢光、抢时间,没办法让人好整以暇的打板,此时以「倒板」代替。
「扣板」是指怕板反光,故需逆时针压低些打板。
目前多数电影均采同步录音,故报板号时,要口齿清晰,尽量对著麦克风大喊。
开机时,要记得按码表,导演喊「CUT」,同步按停,马上记下秒数,一约等於1.5尺。
2. 报表:
创意属於导演,表格属於工作人员。表格是一种沟通工具和一段工作纪录,使组织内的事情明确。
A.场记表:
现场复写一式三份。今日事今日毕。
有时候场景镜号会乱掉,只要掌握住原则:你是从现场过渡到剪接室,须找出逻辑次序和顺片师
取得共识。
剧情内容栏,需明确记下对白、走位及动作。演员试戏时,就先记下台词,正式来的时候再修改。
可以用录音机,若事後配音,亦可负担演员找回情绪的功能。
「动」是电影艺术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摄影机如何运动、以何镜头框景、演员行进方向、视线、
导演的场面调度方位,都要详细。
揣想导演对这场戏思考过程,是场记的工作乐趣。
一场拍了几个镜头,用了多尺数? NG或OK,是整个摄组今天的「成绩单」。
试戏时,就要按马表,量时间,提醒摄影师,底片够不够?如果马表临时秀逗,自己找节奏看手表,
「穷则变、变则通」是电影人黄金定律。
制图很重要!
记下摄影机位罝,运转方向。环境和演员走位的相关位置。制作OK表,每日收工,
交给制片连同底片,交给冲印厂。
B.日报表:
场记每天在收工的时候,将今天所发生过的数据,一一填上。它是计算进度,掌握预算的凭据。
载明通知时间、开拍时间、止拍时间,从时间数据,可明嘹作时数是否超班。
统计每天拍摄的镜头数.尺数及累计总和,可检查摄影组是否吃片,掌握底片存量。
写明日演员、特约、临时演员、上通告之人数。男/女/儿童,开口/不开,大特/小特等,这是
片组核发演员费的依据。
备注栏里,以当日通知之特殊器材纪录为主,如轨道二十节,弯轨四节,电视同步器...等。
一式三份写好,要给导演.制片过签名,以为凭据。
五. 後制期
後制收尾和拍摄期完全不同,没有汗水,没有日晒雨淋,剪接室录音室,以目击者的方式参与,
属於导演的再创作过程。
1. 顺片/剪接
普多夫金说:「电影艺术的基本,就是剪接。」电影中镜头的并置排比,产生意义。
场记表一式三份,各有千秋。其中两份按拍摄进度顺序排好,给顺片师和自己,另一份按场次顺序排
列给剪接师,做为工作底图。
在没有同步录音的年代,场记得跟在剪接师旁边,提示对白内容,以便导演挑选。
最後的OK镜头。後来像侯孝贤拍片,毛片初剪之後,即配对白,之後声轨配上影像再细剪, 谓之修声。
场记在旁即核对场记中可能遗露的蛛丝马迹,并记下导演的突发奇想,以及帮忙找片子, 卷片,
或剪胶带。
很多时候,你是在感受。感受影片的节奏,创作可能性和可塑性,窥探导演看世界的方式。
2. 配音/混声:
电影声音的加入,有种延伸阅读的快乐。
语言/音效/音乐,构筑出自成一格的想像空间,是内在情绪的投射,也是整体氛围的反映。
根据场记表的记录,整理对白本,同时查看空镜头场次。
非同步录音者,对白本至少需要拷贝六份,配音领班1份,录音室2份,演员、导演、自己各1份。
配完音,按现场配音情况,修正对白本,以利字幕片完成。
最後制表,记录需补配的人声、环境声、音效声,以及音乐的起讫点,音量的强弱比例和分本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