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留学预科 首都师范大学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国家“双”建设高校、北京市与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建校六十多年来已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二十余万名,是北京市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目前已同42个国家和地区的225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并成立6所孔子学院。学校是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一个教育部授予的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我校成立西欧研究中心,同时入选“一带一[详情]
张杰 教师团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89-1998年先后在德国马普学会量子光学所、英国卢瑟福实验室等著名科研单位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回国前已是相关领域国际知名专家。1999年1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光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2003年任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局长,2006年11月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曾获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物理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奖、世界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优秀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等。现任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AAPPS)主席,英国物理学会Fellow,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专业委员会委员,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高功率激光理事会理事,国家863高技术强激光领域专家组副主任等职。同时还担任国际专业学术刊物Optics Express (美国), High Energy Density Physics英国),Chem. Phys. Lett. (美国),J. Phys.B (英国),J. Plasma & Fusion Research (日本)等本领域重要学术刊物的副主编或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 超短超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强场物理) 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 张杰及其同事在X射线激光和强场物理等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近5年的主要成就包括:建成了综合性能先进的极光系列超短超强激光装置;自主建立和发展了由相关实验诊断设备和系列数值模拟程序组成的强场物理研究平台;揭示了超短超强激光吸收机制相互转换的规律;提出了强激光场对电子的随机加热和加速等新机制;实现了强场产生超热电子的定向发射和控制;证实了快点火激光聚变新方案中锥形靶对超热电子的聚焦作用;提出了产生超强THz辐射新理论,并得到初步实验证实;揭示了超短超强激光在大气中传输及超长距离自聚焦等离子体通道产生的规律等。在 “Scienc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10篇,被科学引文数据库(SCI)引用1325次,近5年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30次,在国际X射线激光和强场物理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声望。
刘先林 教师团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男,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5年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2001年2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3S工程中心主任,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名誉院长,首都师范大学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源环境与GIS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刘院士曾先后两次作为获奖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刘院士所完成的科研项目,绝大部分已在全国推广应用,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匡廷云 教师团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女,1934年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 六十年代以来,主要从事光合作用的研究。在光合作用、光合膜、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果,在国内外已发表论文400余篇。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及中科院自然科学奖等多项。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5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1962年于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获副博士学位。1981年至1982年在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植物实验室作访问教授,并获得该校授予的“卓越的研究访问学者”证书。匡廷云院士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转化的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的首席科学家。
方复全 教师团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男,1964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一届、十二届北京市政协委员。 1983年9月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应用数学系,1986年3月破格提前毕业,留校任教。1988年9月以同等学力考入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1991年6月获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获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0年获批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3年当选天津市“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独立获得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4年独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同年获邀在第二十七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45分钟特邀报告,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物理学部)。 主要从事微分几何与微分拓扑学的研究。在数学杂志Acta Math、Invent. Math以及Duke Math. J, GAFA, JDG, Topology等数学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在微分与拓扑范畴彻底解决了“四维流形到七维欧氏空间中的嵌入问题”,将Haefliger-Hirsch、吴文俊等人的工作中遗留下来多年悬而未决的重要公开问题画上句号。与人合作,证明了正曲率流形的π2有限性定理(同时独立得到的还有Petrunin-Tuschmann),被美国科学院院士Cheeger主编的权威综述报告列为有关领域有史以来九个主要定理之一,并被著名几何学家Berger写入历史性综述报告《二十世纪下半叶的黎曼几何》。与人合作,首次发现了Grove问题的反例,被国外权威专家作为牛津大学研究生教材丛书的重要内容,并以“方-戎方法”冠名小节标题。与人合作,首次建立了Tits几何与一大类正曲率流形之间的联系,并得到了完整的拓扑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