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对象:【课程简介】远程教育,在教育部已出台的一些文件中,也称现代远程教育为网络教育,是成人教育学历中的一种。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有别于传统的在校住宿的教学模式。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通常是业余进修者。由于不需要到特定地点上课,因此可以随时随地上课。学生亦可以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多种不同管道互助学习。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概念,即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教育。招生对象不受年龄和先前学历限制,为广大已步入社会的群众提供了学历提升的机会。【学校简介】开放大学(英文:The Ope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学校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组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强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学校有权授予学士学位,由学校向北京市学位委员会申请并获批后,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名称暂时保留,过渡时期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在校学生仍按原有关规定管理,开放大学挂牌以后新进入学习的学生、按照新政策执行。开放大学是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没有围墙的新型大学。注册在籍学生359万人,其中本科学生105万人,专科学生254万人,包括近20万农民学生,10万士官学生,6000多残疾学生。开放大学的组建成立,标志着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踏上了新的征途。【教学模式】开放大学致力于实现有支持的开放式学习,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合作,科学、灵活、有针对性地开设开放大学特色专业。改进教学方法,为学习者提供集多媒体资源、教学交互、学习评价和学习支持服务于一体的海量、优质网络课程。通过遍布全国的学习中心提供面授辅导,也可以通过高清、快速的双向视频系统促进师生实时交流,为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推进以终结性考试为主向形成性考核为主的多元评价模式转变。【学习内容】高升专专业:金融、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学前教育、工商管理、法学、会计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建筑施工与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物流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学费:8000元【教学特色】(一)统一战略开放大学体系秉持共同的使命、战略目标、发展任务、质量标准和价值追求。遵循相对统一的基本制度、政策,包括学习制度,专业、课程建设,学习成果认证,资源共建共享,质量标准和保证体系等。(二)共同平台开放大学是各分部、学院、学习中心的公共平台。开放大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技术先进、功能强大、四通八达,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于一体,能够满足教学、科研、服务和学分认证需要的网络平台。各分部可搭建与开放大学网络平台相融相通的网络应用平台。开放大学网络平台也是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为全体社会成员和相关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机构提供教育服务和教育支持。(三)资源共享开放大学推进网络平台与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质量,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方参与数字化学习资源共建、基于网络的专业和课程教学团队及科研团队共建。分期分批在分部设立若干数字化学习资源分中心,实现学习资源共建共享,并向社会开放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四)相对独立各分部根据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基本条件,自主制定相关改革发展政策,设置学院、学习中心,大力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按照开放大学"错位发展"原则,建设特色专业和课程,达到建设标准的专业和课程,可上升到开放大学平台,面向全国招生。开放大学已有专业,各分部要充分利用,不再重复建设。(五)各具特色鼓励各分部、学院、学习中心根据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探索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尤其要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积极利用开放大学办学网络、学习资源和培训项目,自主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服务。
招生对象:【课程简介】远程教育,在教育部已出台的一些文件中,也称现代远程教育为网络教育,是成人教育学历中的一种。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有别于传统的在校住宿的教学模式。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通常是业余进修者。由于不需要到特定地点上课,因此可以随时随地上课。学生亦可以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多种不同管道互助学习。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概念,即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教育。招生对象不受年龄和先前学历限制,为广大已步入社会的群众提供了学历提升的机会。【学校简介】西南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双”“211工程”“特色985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研究型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心城市——成都。学校创建于1896年,前身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是所工程高等学府,中国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矿冶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交通大学”早两大源头之一,以“唐山交大”“唐院”之名享誉中外,素有“东方康奈尔”之美誉。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定名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中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学校部分系科师资调入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兄弟院校,1964年根据中央建设“大三线”精神内迁四川,1972年更名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迁成都。现有九里、犀浦、峨眉三个校区,占地5000余亩,犀浦校区为主校区。【学校理念】竢实扬华,交通天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西南交通大学正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双”建设,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交通强国”、中国高铁走出去等战略需求,坚定不移朝着“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总目标,扎扎实实建设“轨道交通领域世界的西南交通大学”,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南交通大学篇章而努力奋斗。【学习内容】高升专专业: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机电一体化技术、铁道机车、铁道车辆、铁道供电技术、铁道工程技术、铁道信号自动控制、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学费:10000元各院校报名测试费120元 【文化传统】 西南交通大学校徽西南交通大学校徽沿用的是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李汶教授设计的校徽。校徽成盾牌状,在校徽的左上角是地质锤;右上角是“唐山”字样和铁轨;左下角是荒地上的两棵大树;右下角为水准仪。在大树与水准仪之间是“交大”字样;中间的“西南交通大学”字样是后人加上的。整个校徽体现了西南交通大学当时作为一所理工科高校的特点。【学术资源】馆藏资源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馆藏总量近700万册(件),其中纸质藏书370万册,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约300余万册(件)。馆藏中收藏较早的有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的《禹贡锥止》,1908年光绪皇帝、慈禧太后颁赐给我校前身“唐山路矿学堂”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一套5044册;以及《周礼述注》、《四部丛书》等珍贵经、史、子、集文献;建馆以来的期刊合订本和1937年以来的部分报纸合订本。学术期刊《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由西南交通大学主办,创刊于1954年,原刊名为《唐山铁道学院学报》,其前身为1919年6月创办的《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杂志》,是中国早的科技期刊之一,被美国Ei Compendex、德国《数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以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20多个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也是中国数学、力学、岩土工程、机械工程、无线电等众多文摘的引文源。《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现代交通学报)入选教育部高校科技期刊精品工程名单,被国际出版集团爱思唯尔(Elsevier)旗下的Scopus数据库收录,连续三届荣获教育部科技司“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称号。《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il Transportation》(国际轨道交通学报)由世界的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英国)出版。西南交通大学是该期刊的联合发起单位(Co-sponsor)。致力于发表轨道交通领域各学科方向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和综合性述评论文,覆盖轨道车辆、铁路基础设施、牵引供电、运输组织、运行控制、通信信号及铁路环境等各主要研究方向。《Biosurface and Biotribology》(生物表面与生物摩擦学)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教学优势】学校构建起“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知识探究”四维一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本科生大类培养,建有茅以升学院(唐臣书院)、詹天佑学院、竺可桢书院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7814人、硕士研究生11914人、博士研究生2382人、留学生852人。拥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承担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4项;获教学成果奖25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位居全国第九。有精品课程36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俄罗斯交通大学等59个和地区的203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成立“西南交大-利兹学院”,“2+2”“本硕4+1”“中法4+4”等留学、游学、访学项目涵盖全部年级。作为中国政府指定高校,与印度铁道部合作援建印度铁道大学。有3个外专创新引智基地,办有3个国际学术期刊。【教学特点】学校坚持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车、中国中交等深入合作。与成都市共建世界大学,打造“环交大智慧城”,助力成都建设世界轨道交通之都。学校积极服务战略,对口支援建设西藏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扶贫马尔康市、阿坝县、峨边县。设有上海研究院、深圳研究院、青岛研究院、天府研究院等7个产业研究院和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建立了“科技—孵化—产业”互助成果转化模式,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被誉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实验”。
招生对象:【课程简介】远程教育,在教育部已出台的一些文件中,也称现代远程教育为网络教育,是成人教育学历中的一种。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有别于传统的在校住宿的教学模式。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通常是业余进修者。由于不需要到特定地点上课,因此可以随时随地上课。学生亦可以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多种不同管道互助学习。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概念,即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教育。招生对象不受年龄和先前学历限制,为广大已步入社会的群众提供了学历提升的机会。【学校简介】中国医科大学(China Medical University)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承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国医大,前身为1931年11月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学校是以学校名义走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并在长征中继续办学的院校,也是中国早进行西医学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校之一。1940年9月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2000年由原卫生部直属划为省部共建。截至2015年1月,学校总占地面积137.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0.28万平方米。全校教授级708人,副教授级1008人,研究生指导教师982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383人。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4145人,其中博士生1217人,硕士生4093(含七年制)人,普通本专科生8105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730人。【学校理念】面对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学校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按照《中国医科大学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和《中国医科大学“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宏伟蓝图,以培养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开展医学科学研究、提供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传承与创新文化知识为职能,努力朝着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际化、国内、国际知名”的医科强校阔步前进。【学习内容】高升专专业:护理学、药学学费:11000元(三年制)各院校报名测试费120元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截至2014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是卫生部全国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东北地区中心馆,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单位;馆藏纸质书刊118.26万册,电子资源计21TB;订购中外文全文书刊数据库31种,日文医学文献收藏尤其丰富,为全国日文医学文献中心馆。学术刊物中国医科大学截至2014年2月,该校主办有各类学术期刊16种。《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1年,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中国医科大学主办的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等领域的新科研成果、新技术、新经验。所载论文或摘要被5家国际检索系统和14家国内数据库或检索刊物收录。获1999年、2004年获教育部科技司全国高校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2006年、2008年、2010年获教育部委托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开展的“中国高校精品··特色科技期刊评比活动”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高校科技期刊编校质量奖。中国科技信息所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公布的数据为:影响因子为0.343,总被引频次为853。【医大文化】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学校建设,凝炼形成以红医文化为核心的医大文化和“救死扶伤,求是创新”的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医大校庆、建设开放校史馆等活动,通过新校园规划、景点标识的设计、学生音乐会、教职工文化活动、教师和学生表彰、校外公益活动等方式,使医大人的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合作交流】中国医科大学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西班牙、朝鲜、芬兰以及澳门和台湾等、地区的87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与世界银行(WBG)、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等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向323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授予学校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开展了73项重要国际合作项目,其中37个CMB项目。2014年,我校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国医科大学-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联合学院,开设药物制剂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开创了我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先河。
招生对象:【课程简介】远程教育,在教育部已出台的一些文件中,也称现代远程教育为网络教育,是成人教育学历中的一种。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有别于传统的在校住宿的教学模式。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通常是业余进修者。由于不需要到特定地点上课,因此可以随时随地上课。学生亦可以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多种不同管道互助学习。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概念,即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教育。招生对象不受年龄和先前学历限制,为广大已步入社会的群众提供了学历提升的机会。【学校理念】面对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学校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按照《中国医科大学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和《中国医科大学“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宏伟蓝图,以培养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开展医学科学研究、提供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传承与创新文化知识为职能,努力朝着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际化、国内、国际知名”的医科强校阔步前进。【学校简介】中国医科大学(China Medical University)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承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国医大早创建的院校,其前身为1931年11月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学校是以学校名义走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并在长征中继续办学的院校,也是中国早进行西医学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校之一。1940年9月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2000年由原卫生部直属划为省部共建。截至2015年1月,学校总占地面积137.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0.28万平方米。全校教授级708人,副教授级1008人,研究生指导教师982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383人。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4145人,其中博士生1217人,硕士生4093(含七年制)人,普通本专科生8105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730人。【学习内容】高升专专业:护理学、药学学费:14000元(三年制)各院校报名测试费120元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截至2014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是卫生部全国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东北地区中心馆,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单位;馆藏纸质书刊118.26万册,电子资源计21TB;订购中外文全文书刊数据库31种,日文医学文献收藏尤其丰富,为全国日文医学文献中心馆。学术刊物中国医科大学截至2014年2月,该校主办有各类学术期刊16种。《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1年,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中国医科大学主办的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等领域的新科研成果、新技术、新经验。所载论文或摘要被5家国际检索系统和14家国内数据库或检索刊物收录。获1999年、2004年获教育部科技司全国高校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2006年、2008年、2010年获教育部委托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开展的“中国高校精品··特色科技期刊评比活动”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高校科技期刊编校质量奖。中国科技信息所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公布的数据为:影响因子为0.343,总被引频次为853。【医大文化】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学校建设,凝炼形成以红医文化为核心的医大文化和“救死扶伤,求是创新”的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医大校庆、建设开放校史馆等活动,通过新校园规划、景点标识的设计、学生音乐会、教职工文化活动、教师和学生表彰、校外公益活动等方式,使医大人的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合作交流】中国医科大学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西班牙、朝鲜、芬兰以及澳门和台湾等、地区的87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与世界银行(WBG)、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等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向323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授予学校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开展了73项重要国际合作项目,其中37个CMB项目。2014年,我校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国医科大学-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联合学院,开设药物制剂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开创了我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先河。
招生对象:【课程简介】远程教育,在教育部已出台的一些文件中,也称现代远程教育为网络教育,是成人教育学历中的一种。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有别于传统的在校住宿的教学模式。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通常是业余进修者。由于不需要到特定地点上课,因此可以随时随地上课。学生亦可以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多种不同管道互助学习。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概念,即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教育。招生对象不受年龄和先前学历限制,为广大已步入社会的群众提供了学历提升的机会。【学校简介】开放大学(英文:The Ope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学校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组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强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学校有权授予学士学位,由学校向北京市学位委员会申请并获批后,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名称暂时保留,过渡时期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在校学生仍按原有关规定管理,开放大学挂牌以后新进入学习的学生、按照新政策执行。开放大学是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没有围墙的新型大学。注册在籍学生359万人,其中本科学生105万人,专科学生254万人,包括近20万农民学生,10万士官学生,6000多残疾学生。开放大学的组建成立,标志着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踏上了新的征途。【教学模式】开放大学致力于实现有支持的开放式学习,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合作,科学、灵活、有针对性地开设开放大学特色专业。改进教学方法,为学习者提供集多媒体资源、教学交互、学习评价和学习支持服务于一体的海量、优质网络课程。通过遍布全国的学习中心提供面授辅导,也可以通过高清、快速的双向视频系统促进师生实时交流,为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推进以终结性考试为主向形成性考核为主的多元评价模式转变。【学习内容】专升本专业:学前教育、工商管理、会计学、行政管理、金融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费:9000元【资源共享】为实现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开放大学成立四大支持联盟。与国内若干所大学合作,成立大学支持联盟,依托其师资、专业、课程资源优势,全面促进开放大学建设。与若干行业协会、大型企业、中心城市合作,成立行业支持联盟、企业支持联盟和城市支持联盟,利用各自资源和优势,大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推进学习型行业、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城市建设。【教学使命】开放大学强调"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化、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推进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经过10年努力,把开放大学建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所新型大学;世界开放大学体系中富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我国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柱。【教学特色】(一)统一战略开放大学体系秉持共同的使命、战略目标、发展任务、质量标准和价值追求。遵循相对统一的基本制度、政策,包括学习制度,专业、课程建设,学习成果认证,资源共建共享,质量标准和保证体系等。(二)共同平台开放大学是各分部、学院、学习中心的公共平台。开放大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技术先进、功能强大、四通八达,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于一体,能够满足教学、科研、服务和学分认证需要的网络平台。各分部可搭建与开放大学网络平台相融相通的网络应用平台。开放大学网络平台也是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为全体社会成员和相关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机构提供教育服务和教育支持。(三)资源共享开放大学推进网络平台与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质量,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方参与数字化学习资源共建、基于网络的专业和课程教学团队及科研团队共建。分期分批在分部设立若干数字化学习资源分中心,实现学习资源共建共享,并向社会开放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四)相对独立各分部根据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基本条件,自主制定相关改革发展政策,设置学院、学习中心,大力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按照开放大学"错位发展"原则,建设特色专业和课程,达到建设标准的专业和课程,可上升到开放大学平台,面向全国招生。开放大学已有专业,各分部要充分利用,不再重复建设。(五)各具特色鼓励各分部、学院、学习中心根据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探索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尤其要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积极利用开放大学办学网络、学习资源和培训项目,自主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服务。
招生对象:【课程简介】远程教育,在教育部已出台的一些文件中,也称现代远程教育为网络教育,是成人教育学历中的一种。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有别于传统的在校住宿的教学模式。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通常是业余进修者。由于不需要到特定地点上课,因此可以随时随地上课。学生亦可以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多种不同管道互助学习。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概念,即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教育。招生对象不受年龄和先前学历限制,为广大已步入社会的群众提供了学历提升的机会。【学校简介】西南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双”“211工程”“特色985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研究型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心城市——成都。学校创建于1896年,前身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是所工程高等学府,中国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矿冶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交通大学”早两大源头之一,以“唐山交大”“唐院”之名享誉中外,素有“东方康奈尔”之美誉。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定名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中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学校部分系科师资调入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兄弟院校,1964年根据中央建设“大三线”精神内迁四川,1972年更名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迁成都。现有九里、犀浦、峨眉三个校区,占地5000余亩,犀浦校区为主校区。【学校理念】竢实扬华,交通天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西南交通大学正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双”建设,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交通强国”、中国高铁走出去等战略需求,坚定不移朝着“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总目标,扎扎实实建设“轨道交通领域世界的西南交通大学”,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南交通大学篇章而努力奋斗。【学习内容】高升专专业: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机电一体化技术、铁道机车、铁道车辆、铁道供电技术、铁道工程技术、铁道信号自动控制、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学费:10000元各院校报名测试费120元 【文化传统】 西南交通大学校徽西南交通大学校徽沿用的是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李汶教授设计的校徽。校徽成盾牌状,在校徽的左上角是地质锤;右上角是“唐山”字样和铁轨;左下角是荒地上的两棵大树;右下角为水准仪。在大树与水准仪之间是“交大”字样;中间的“西南交通大学”字样是后人加上的。整个校徽体现了西南交通大学当时作为一所理工科高校的特点。【学术资源】馆藏资源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馆藏总量近700万册(件),其中纸质藏书370万册,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约300余万册(件)。馆藏中收藏较早的有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的《禹贡锥止》,1908年光绪皇帝、慈禧太后颁赐给我校前身“唐山路矿学堂”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一套5044册;以及《周礼述注》、《四部丛书》等珍贵经、史、子、集文献;建馆以来的期刊合订本和1937年以来的部分报纸合订本。学术期刊《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由西南交通大学主办,创刊于1954年,原刊名为《唐山铁道学院学报》,其前身为1919年6月创办的《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杂志》,是中国早的科技期刊之一,被美国Ei Compendex、德国《数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以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20多个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也是中国数学、力学、岩土工程、机械工程、无线电等众多文摘的引文源。《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现代交通学报)入选教育部高校科技期刊精品工程名单,被国际出版集团爱思唯尔(Elsevier)旗下的Scopus数据库收录,连续三届荣获教育部科技司“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称号。《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il Transportation》(国际轨道交通学报)由世界的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英国)出版。西南交通大学是该期刊的联合发起单位(Co-sponsor)。致力于发表轨道交通领域各学科方向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和综合性述评论文,覆盖轨道车辆、铁路基础设施、牵引供电、运输组织、运行控制、通信信号及铁路环境等各主要研究方向。《Biosurface and Biotribology》(生物表面与生物摩擦学)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教学优势】学校构建起“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知识探究”四维一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本科生大类培养,建有茅以升学院(唐臣书院)、詹天佑学院、竺可桢书院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7814人、硕士研究生11914人、博士研究生2382人、留学生852人。拥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承担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4项;获教学成果奖25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位居全国第九。有精品课程36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俄罗斯交通大学等59个和地区的203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成立“西南交大-利兹学院”,“2+2”“本硕4+1”“中法4+4”等留学、游学、访学项目涵盖全部年级。作为中国政府指定高校,与印度铁道部合作援建印度铁道大学。有3个外专创新引智基地,办有3个国际学术期刊。【教学特点】学校坚持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车、中国中交等深入合作。与成都市共建世界大学,打造“环交大智慧城”,助力成都建设世界轨道交通之都。学校积极服务战略,对口支援建设西藏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扶贫马尔康市、阿坝县、峨边县。设有上海研究院、深圳研究院、青岛研究院、天府研究院等7个产业研究院和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建立了“科技—孵化—产业”互助成果转化模式,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被誉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实验”。
招生对象:【课程简介】自学考试,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是对社会人员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通过考试促进广泛的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活动,贯彻宪法鼓励自学成才的有关规定,造就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经过系统的学习后,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学位英语考核达到规定成绩,符合学位申请条件的,可申请授予成人学士学位,并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学校简介】深圳大学(Shenzhen University),简称深大,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创办。学校办学层次由学士、硕士到博士教育,是一所综合性大学。1995年学校通过首批本科教学合格评价,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7年实行学院制,明确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思路。2000年确立了从单纯教学型向教学与科研并重型转变的办学目标。2005年经批准成为工程专业硕士授权单位,新增2个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领域。2006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11月27日,深圳大学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截止到2017年7月,深圳大学设有27个教学学院,90个本科专业。有深圳(后海、西丽)、汕尾(深汕特别合作区)(筹)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4100亩,后海校区1.34平方公里;西丽校区1.38平方公里,2017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汕尾校区目前正在进行选址工作,计划于2019年底投入使用。学校全日制在校生32959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7491人,硕士研究生5272人,博士研究生196人。在职硕士研究生1300人,成人教育学生18720人,留学生811人。【课程设置】必考课11门56学分,选考课4门28学分,加考课5门24学分。说明:1、101至104课程中须选考不少于14学分。2、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管理、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其他专业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需加考201至205,已取得相同名称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可申请免考。3、本专业仅接受承认学历的专科(或以上)毕业生申办毕业。【课程内容】必考:劳动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社会保障学、现代公司管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人力资源统计学、人员测评理论、人事管理学、工作岗位研究原理与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毕业论文选考:英语二加考:劳动经济学、劳动法、工资管理、劳动力市场学、人口与劳动资源备注:笔试分为省统考和国考,毕业论文是实践考核属于校考,不计学分的【学校目标】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合作、国际化师资建设、国际文化交流”,现与境外248所高校建立,开展学生交换、教师研修、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全面提升国际交流质量和层次。深圳大学将继续立足深圳,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国际,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引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实现深圳大学的协调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跨越发展,为建设新时代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特区大学而努力奋斗。【自考班收费】名师助考服务基础班:学费2980、名师直播答疑+1200、名师面授+1580、院校老师指导毕业论文+1500、论文答辩+500、教材自购可提供链接助学班:学费5980、名师直播答疑+1000、名师面授+1280、院校老师指导毕业论文+1500、论文答辩+500、教材自购可提供链接协议班:学费9800、院校老师指导毕业论文+1500、论文答辩+500、备注:名师串讲考前一月开通、名师直播答疑考前两月开通、名师面授冲刺考前两月开通、院校老师指导毕业论文费用院校收取、论文答辩要学位才需答辩,费用院校收取
招生对象:【课程简介】自学考试,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是对社会人员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通过考试促进广泛的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活动,贯彻宪法鼓励自学成才的有关规定,造就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经过系统的学习后,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学位英语考核达到规定成绩,符合学位申请条件的,可申请授予成人学士学位,并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学校简介】深圳大学(Shenzhen University),简称深大,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创办。学校办学层次由学士、硕士到博士教育,是一所综合性大学。1995年学校通过首批本科教学合格评价,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7年实行学院制,明确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思路。2000年确立了从单纯教学型向教学与科研并重型转变的办学目标。2005年经批准成为工程专业硕士授权单位,新增2个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领域。2006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11月27日,深圳大学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截止到2017年7月,深圳大学设有27个教学学院,90个本科专业。有深圳(后海、西丽)、汕尾(深汕特别合作区)(筹)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4100亩,后海校区1.34平方公里;西丽校区1.38平方公里,2017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汕尾校区目前正在进行选址工作,计划于2019年底投入使用。学校全日制在校生32959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7491人,硕士研究生5272人,博士研究生196人。在职硕士研究生1300人,成人教育学生18720人,留学生811人。【课程设置】毕业要求:不少于13门课程,且不低于70学分。课程设置:必考课12门56学分,选考课4门28学分,加考课2门11学分。说明:1、101至104课程须至少获得14学分。2、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科(或以上)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其他专业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需加考《管理学基础》(代码:07481)和《礼仪学》(代码:18960)两门课程,已取得相同名称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可申请免考。3、本专业仅接受承认学历的专科(或以上)毕业生申办毕业。【课程内容】必考:客户服务管理 、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小企业战略管理 、销售业务管理 、现代物流学 、企业管理与诊断、资本运营与融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践)、企业管理与诊断(实践)选考:英语二、企业内部控制 、团队管理 、工作分析 加考:管理学基础、礼仪学备注:笔试分为省统考和国考,毕业论文是实践考核属于校考,不计学分的【教学特色】1、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大类模式培养,未申报毕业前一年均有申请转专业机会。2、通过二次选拔,实行分层次分类因材施教,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3. 针对学生制定“拔尖创新人才”培优计划。4.国际化培养:与境外234所高校(机构)建立校际交流合作项目,鼓励学生海外交换学习,采取双校园培养模式,海外和本土教育并举 。5.重视创新创业教育。6.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鼓励学生修读双学位。7.在线课程网上修读。【学校目标】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合作、国际化师资建设、国际文化交流”,现与境外248所高校建立,开展学生交换、教师研修、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全面提升国际交流质量和层次。深圳大学将继续立足深圳,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国际,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引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实现深圳大学的协调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跨越发展,为建设新时代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特区大学而努力奋斗。【学校理念】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是:守正创新,服务社会,培养人才,办有质量、有引领、让人民满意的继续教育,建设与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大学相适应、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服务国民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继续教育基地。【对外交流】深圳大学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 、法国、德国、俄罗斯、荷兰、香港等与地区的50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教育合作关 系。学校每年选派赴国外高校进修留学、考察访问、合作研究和参加学术会议的教师与学生达 600多人次。每年应邀来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和参加合作科研等的海外学者及专家达千余人 。在校就读的有联合办学学生410名,来自五大洲47个和地区的留学生600多名,其中有 本科生71名,研究生90名。【自考班收费】名师助考服务基础班:学费2980、名师直播答疑+1200、名师面授+1580、院校老师指导毕业论文+1500、论文答辩+500、教材自购可提供链接助学班:学费5980、名师直播答疑+1000、名师面授+1280、院校老师指导毕业论文+1500、论文答辩+500、教材自购可提供链接协议班:学费9800、院校老师指导毕业论文+1500、论文答辩+500、备注:名师串讲考前一月开通、名师直播答疑考前两月开通、名师面授冲刺考前两月开通、院校老师指导毕业论文费用院校收取、论文答辩要学位才需答辩,费用院校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