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对象: 汕头大学设立于1981年,是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全球唯1一所由私人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持续资助的公立大学。学校座落在海滨城市汕头的西北区,学校占地面积1888.70亩,建筑面积43.52万平方米。 汕头大学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和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面向全国(含港澳台地区)招收博士、硕士和本科生。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设置“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现有教职工1540人,全日制在校生10056人,已为社会培养出各类人才9万多人。 学校已建设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医学院有五所附属医院,病床数5523张,其中第1附属医院荣膺“全国百佳医院”和“三级甲等”医院,为医学生提供良好的医疗实践机会。 汕头大学得到著名爱国人士及国际企业家李嘉诚先生的鼎力相助,李嘉诚基金会对汕大(包括长江商学院)的支持款额达80亿港元(至2018年)。不仅如此,李嘉诚先生还为汕头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充分显示出李嘉诚“造福桑梓”的高尚情怀和对国家教育事业重要性根深蒂固的坚定信念。 2013年9月,以色列理工学院与汕头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计划在广东省汕头市创办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GTIIT)。2015年4月9日,由汕头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合作举办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获教育部批准筹建。 学校秉承“建立自我,追求无我”育人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进行大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并计划全新兴建的医学院将开展全球前瞻的生命科技教学课程。2001年起,学校全面启动以国际化为导向的改革工程,聘请外籍人才担任执行校长、副校长、院长等职务,在课程、教学、资源管理及人事制度进行具典范意义的全方位改革。 汕头大学将致力于建设成教育质量卓越,体制机制先进,国际化特色鲜明,服务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重大需求,具有鲜明创新、创造、创业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招生对象: 广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坐落于广州市解放北路广州大学桂花岗校区。从1978年起开办成人高等教育,并于2001年9月成立继续教育学院,学院现已基本形成包括成人学历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等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多渠道的办学格局。目前,学院共开设有100多个本、专科专业,涵盖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并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地设置了22个校外教学点。学院现有教职工共82人,其中专职教师32人;设有8个管理科室和3个教学部。为满足教学需要,学院还常年从校本部各专业学院聘请300余名兼职教师。自2001年至今,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逾8万人。 近年来,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大力加强教风学风建设。2008年、2012年,学院曾先后两次组织专家全面完成了成人高等教育102个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2009年,完成了887门课程教学大纲的编撰工作;2009年至2012年,学院主持编写并出版了19部成人高等教育系列教材和5本教学辅导用书。2013年,我院物业管理专业通过英国特许房屋经理学会认证,获得英国特许房屋经理认证资格。 学院在学历教育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面向社会承担各种社会考试任务以及开展多层次的非学历培训工作。近年来,学院与中国建筑业协会、广东省建筑业协会、甘肃省庆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保利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单位保持和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近5年来,开展的各种培训人数超过七万多人次,培训效果良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008、2014年,学院两次被广东省成人教育协会评为广东省成人教育先进单位。2014年,荣获“全国建筑工程专业一级注册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招生对象: 广东工业大学由原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和华南建设学院(东院)于1995年6月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已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坐落在中国南方名城广州,地理位置优越,校园占地总面积3348亩,拥有大学城校园及东风路、龙洞等多个校区。大学城校园突出工科特色,多个学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创设多个协同创新科研平台。东风路校区突出艺术创意和社工服务氛围的营造,建设设计创意园和成果展示馆。龙洞校区突出管理学与理学氛围的营造,打造环境优美、恬静怡人的花园式校园。目前,学校共设有19个学院,4个公共课教学部(中心),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MBA),11个学科教授评审权,3个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7个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5个省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有工程硕士(17个领域)、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翻译硕士5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同时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现有76个本科专业,自2014年起,所有本科专业均在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批本科录取批次招生。机械、信息、材料、化工四个学科为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以来,工程学科位居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学校提出“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集聚海内外创新人才,多模式构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人才”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师资队伍建设“百人计划”、“培英育才计划”以及团队平台重大成果培育计划等重大战略。近年来,学校在师资队伍、学术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000多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00多人,副高级职称700多人。2011年以来,学校已引进“百人计划”特聘教授百余名和2名学院院长。其中“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青”5人、国家“千人计划”教授11人、国家“优青”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广东省“领军人才”4人、广东省“珠江学者”8人、广东省“杰青”7人等,同时还聘有法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已组建并入选广东省“创新团队”4个。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证。目前全日制在校生45000余人,本科生41000余人,研究生4000余人,并招有不同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学生、港澳台生和外国留学生,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坚持把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不懈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科研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近三年,到校科研经费均超3亿元。学校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发改委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中心19个,牵头或参与组建省部院产学研创新联盟30个,省级国际合作平台2个,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1个,省高校科研、教学平台18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东省决策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我校牵头组建的“广东3C电子产品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认定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同时学校还建有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项目。2014年,学校科技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学校还与地方政府和工业界联合建立了“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佛山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多个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目前学校正努力在精密装备、IC设计、工业设计、制药、软物质等领域构建高水平研发平台,促进产学研和协同创新取得实质性成果。 学校致力于培养有国际视野、有坚实基础、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现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广东省名牌专业,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3门省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学校办学条件良好,现有计算机15396台套,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6.0083亿元。校舍建筑面积143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拥有藏书369.3万册、电子图书11579GB,并采用共享方式,多渠道、大幅度拓展了信息资源使用范围。学校从学生成才观的理念转变抓起,探索性实施了“重基础、强能力、多样性、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改革,着力探索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于产学研全程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思路,同时将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生培养)纳入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划之中。 学校高度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推进以“学科为主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战略,促进学科和团队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搭建合作平台,对接国际技术,引进国际人才。学校先后与国(境)外130多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学生联合培养、师资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合作科研、人才引进和平台建设等多方位合作,推进重点学科建设进入国际前沿,为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和科研工作国际化提供良好平台。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学校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摘得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交叉创新奖,以总分330分排所有参赛高校第5位,捧得全国挑战杯“优胜杯”,并获得2015年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承办权。2014年,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省赛中,获金奖11项,名列全省;在“创青春”国赛中,总分全国第6名,排名全国非985高校第1名,捧得“优胜杯”,创造了我校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历史成绩,刷新了我校参加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获奖层次和整体成绩的记录。2015年,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11项特等奖,以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捧得“优胜杯”。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暨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总决赛中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在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广工大FSAE车队获得营销报告名、成本报告第五名、高速避障第四名、耐久赛第二名和总成绩第四名的佳绩;1名学生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学校篮球队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大超联赛总冠军,2011年荣获第八届亚洲大学篮球锦标赛冠军等;学生舞蹈节目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 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牢记使命、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脚踏实地、奋力前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与质量,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招生对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高校,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千人计划”重点建设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入选高校之一。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 学校始建于1953年,1988年,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1997年,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行列;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试点高校之一。 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青岛、东营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4751亩,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总量675.8万册。学校设有17个教学院部,设置60个本科专业,10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20000人、研究生5000余人,留学生700余人,函授网络在籍生70000余人。
招生对象: 广东金融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也是华南地区唯1的金融类高校,创办于1950年。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从“专科”升格为“本科”。2004年,学校招收第1批本科生;2012年,招收第1批港澳台生和第1批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2013年,招收第1批留学生;2016年,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合作,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10多万毕业生,被誉为“华南金融人才摇篮”和“南粤金融黄埔军校”。学校建有广州校本部和肇庆校区,总占地面积近1000亩。校本部位于广州天河龙洞,毗邻风光宜人的华南植物园;肇庆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七星湖畔。学校环境优美,是广州市“优秀花园式单位”。 学校共设有18个系(部、院),现有本科专业32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6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金融学科为头,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为主干,以法学、文学、力学、工学为支撑的大金融学科格局,金融学科为广东省重点学科,金融学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还拥有一批省级特色专业和示范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普通本科生、研究生)达21000多人。学校教职员工13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900多人。专任教师中,教授近120人,博士230多人,还在学界、业界和政界聘请了一大批兼职(名誉)教授。 学校坚持“面向金融、面向地方、面向需求”的办学思路,秉承“金融为根、育人为本、应用为先、创新为范”的办学理念,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履行大学职能和社会责任,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强校校、校政和校企合作。2009年以来,学校采取2 2、3 1、3 2等形式与美国西阿拉巴马大学、英国西英国格兰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2013年,学校与英国诺丁汉学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成立“广东-诺丁汉高级金融研究院”,共同开展高端金融人才培养、高端金融研究、高端智库建设;2015年,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举办金融高峰论坛、开展重大金融课题研究等;2016年,学校又与广东省广晟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广晟协同创新校长激励基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实施全面合作。 学校将发展目标确立为“建成为国内知名的应用型金融品牌大学,做广东金融强省建设的支撑者、区域金融事业发展的引领者、国家金融高等教育的示范者”,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将学校建成为“广东金融大学”。
招生对象: 岭南师范学院(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原湛江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师范教育历史的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美丽港城湛江市。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636年的“雷阳书院”。2000年成为全国第1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0年被列为广东省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4年更名为岭南师范学院。 截至2013年,学校设有本科专业59个(其中师范类专业30个),涵盖教、文、法、经、史、理、工、农、管、艺等10大学科门类;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广东省级特色专业6个,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22000人,教职工1450多名,其中教授131名、博士20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