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对象:武汉理工大学院校简介:武汉理工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列入国家建设高校,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高升专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管理、会计、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升本土木工程、工商管理、会计学、工程管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院校介绍武汉理工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列入国家建设高校,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7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50余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大的学校,已成为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在校普通本科生36452人,博士、硕士生17224人,留学生1310人。学校长期的育人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体系:确立了“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大学理想,“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实施卓越教育、培养卓越人才、创造卓越人生”的卓越教育理念。学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以智慧引领人生、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的卓越人才。学校现有马房山校区、余家头校区和南湖校区,占地40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4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382万册。设有25个学院(部),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现有教职工5508人,其中专任教师328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1人,面向全球聘任的战略科学家30人,国家“计划”28人、“万人计划”6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青年)教授1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11人。学校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有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材料学科、工程学科和化学学科进入了世界ESI学科排名的前5‰。现有本科专业90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8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个。现有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拥有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1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国家国际化示范学院1个、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近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全国优秀大学生代表,2人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5人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人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3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7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近年来,学校在多项全国高水平大学生科技竞赛中成绩名列前茅。2017年,大学生学科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473项(其中国家奖337项)。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近几年保持在95%以上。学校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4个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建有内河智能航运交通运输部协同创新中心、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机构230余个。2010年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奖励14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的19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聘请了300余名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战略科学家、客座和名誉教授。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获批建立了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功能薄膜新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及工程应用、新能源汽车科学与关键技术、环境友好建筑材料等5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材料复合新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材料复合新技术与新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等4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日本的著名高校建立了14个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平台,包括武汉理工大学—密歇根大学新能源材料技术联合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南安普顿大学高性能船舶技术联合中心等。2016年,学校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合作建立的海外校区正式运行。
招生对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院校简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一校两地(北京、克拉玛依),北京昌平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军都山南麓,北京校区校园占地面积700余亩;克拉玛依校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校园占地面积7000余亩。高升专油气储运技术、石油工程技术、安全技术与管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化工技术专升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地质工程、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海洋油气工程、安全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院校介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一校两地(北京、克拉玛依),北京昌平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军都山南麓,北京校区校园占地面积700余亩;克拉玛依校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校园占地面积7000余亩。学校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997年,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大学的新征程。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石油石化等重点学科处于国内先进地位,并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影响。根据ESI 2018年5月更新的数据,学校有4个学科进入ESI排行前1%,分别是Chemistry(化学)、Engineering(工程学)、Materials Science(材料科学)和Geosciences(地球科学)。围绕石油石化产业结构,构建起由石油石化主体学科、支撑学科、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组成的石油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布局,实施了“攀登计划”、“提升计划”和“培育计划”,分别建设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石油石化优势学科,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基础支撑学科,非常规油气、新能源、海洋油气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二十万名优秀专门人才,为国家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7676人、硕士研究生5620人、博士研究生1253人、留学生455人,在校生总数1.5万余人。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64人,其中教授239人,副教授374人,博士生导师28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挪威国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入选者5人,“万人计划”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 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4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4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4个,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6个。学校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通过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选拔、青年教师成长工程两条快速成长通道,支持优秀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学校坚持把科学研究作为强校之路,按照“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凝聚大团队、取得大成果、做出大贡献”的思路,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研水平。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科研创新平台分室以及20个省部级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和18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分室。石油石化学科研究领域优势突出,在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先进水平,在非常规油气、新能源等新兴研究领域发展迅速。“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194项,获三大科技奖共28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6项;获得省部级及社会力量科技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89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232项。奖励数在2014年、2015年全国高校通用项目中均排名第10,在2017年全国高校通用项目中排名第7。学校坚持走“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2013年10月,教育部与五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学校先后与124个省市区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特别是探索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现有近76家石油石化企业在校设置企业奖助学金;13家石油石化企业在校建立了育才厅;与25家石油石化单位签署了“订单式”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与40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招收博士后;在155家石油石化企业设立了研究生工作站或联合培养基地;在100家企业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在67家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克拉玛依市联合建立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与三大石油公司在京研究院联合建立北京工程师学院,着力实施本科卓越计划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迈出了新步伐。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学校与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70多所高校和多家公司建立起了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关系。与国外大学或公司联合建设了11个国际联合研究机构,与厄瓜多尔基多圣弗朗西斯科大学联合建立了孔子学院。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外高校、企业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017年学校入选北京市外国留学生“一带一路”奖学金项目;获批“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入选首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学校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坚强保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秉承石油文化传统,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为学为师,立德立言”的教风、“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的校训以及“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石大精神,是石大文化的精髓。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肩负历史使命,培育石油英才”获得单项奖;2014年,获得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提名奖。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中国石油大学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向着“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学校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先后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英国桑德兰大学、美国南新罕尔大学、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马来西亚林国荣创意科技大学、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加拿大奥克拿根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多名毕业生前往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地深造学习。学校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先后获评“全国十佳民办高校“、“全国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安徽省高校餐饮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创新创业示范校”。在“厚德、求真、博学、创新”的校训精神的指引下,一代代新华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安徽新华学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教育为民,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坚持走地方性、应用型之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内涵式发展,用心培养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努力建成教育教学质量高、特色鲜明、综合办学实力强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谱写华彩篇章。
招生对象:华中师范大学院校简介: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占地面积120余万平方米,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高升专汉语、工商企业管理、学前教育、会计、行政管理专升本汉语言。计算机科学技术,英语学前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法学,人力资源电子商务社会工作、财务会计教育、电子信息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教育学,行政管理。旅游管理。数字媒体技高起本汉语、工商企业管理、学前教育、会计、行政管理院校介绍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占地面积120余万平方米,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是在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始于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同志亲笔题写校名。1993年同志为学校九十周年校庆题词:“发展师范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学校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弘扬了革命文化教育的传统,形成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为国家培养了30多万优秀人才。学校下设30个学院,7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具备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目前各类全日制在校生近32000人,其中本科生近18000人,研究生11000多人,留学生2900多人。现有教职工3800余人,专任教师196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93人,博士生导师397人,专兼职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各类人才40人。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2个,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学等15个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78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60余个,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农村研究院、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创新研究中心”等其他部委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首批“中国智库来源索引”(CTTI)2个(中国农村研究院与长江教育研究院),省级重点研究基地13个。此外,学校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数字化学习),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夸克物质及探测技术),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网络媒体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农药与化学生物学、夸克与轻子物理、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教育信息化),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教育数字媒体与可视化、夸克物质物理、绿色农药与合成化学)以及各类省级重点研究基地10个。“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快速增长,项目经费总量突破10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总数、重大招标项目数排名稳定在全国高校前10位,教育部年度项目近10年立项总数排名全国第.一,近五年保持全国排名前三。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奖获奖总数,连续三届位于全国高校前10位。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数,连续五届位居湖北高校前2位。自然科学方面实现973项目首席、国家创新群体、研究基地等突破,累计发表SCI论文3000余篇,在Science、PNAS、PRL、JACS等有关学科高水平代表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累计获得湖北省科技奖励19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学校努力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培养思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学校现有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历史学、物理学),特色专业12个,湖北省品牌专业17个,是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高校和教育部信息化试点高校。毕业生以过硬的思想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2013年,教育部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得到充分肯定。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博学、博爱、博雅”的“三博”校园文化,近150个学生社团活跃其中,“创新杯科学文化节”“树人杯艺术文化节”“博雅大讲堂”“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桂苑之歌”等成为我校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武汉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舞台。学校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及学生宿舍空调全覆盖,图书馆馆藏面积39689平方米,藏书300余万册,并具有先进的“校园文献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系统”,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国际化水平位居全国高校第22位。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大批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讲学。出国(境)研修、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科研的教师人数持续攀升。与国外大学共建四所孔子学院,积极选派汉语教师及志愿者赴国外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大力推动学生的国际双向流动,每年选派大批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在校长短期的国际学生来自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体华中师大人正以昂扬的斗志,为争取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招生对象:电子科技大学院校简介: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在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专升本"电子商务、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网络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院校介绍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在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学校1960年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61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2000年由原信息产业部主管划转为教育部主管,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7年进入国家建设“世界大学”A类高校行列。经过60余年的建设,学校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成为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学校设有清水河、沙河、九里堤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100余亩,拥有馆藏丰富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和一批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校园四季树木葱茏、湖水碧波荡漾、建筑典雅厚重,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佳境。学校致力于培养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引领未来学术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学术精英和行业精英。学校设有23个学院(部),66个本科专业,其中14个为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各类全日制在读学生33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2000余人。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本科生国内外深造率近2/3,其中出国(境)深造率超过1/5。成电学子遍布海内外,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构建了“普惠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学生活跃在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艺术比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国际大专辩论赛等国内、国际各类竞赛的赛场上,争金夺银,成绩斐然,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名列前茅。学校已建成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精品开放课程、精品教材,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教学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20个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和示范中心,获得一批教学成果奖。学校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包括的6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具有电子与信息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金融、翻译、新闻与传播、护理、药学、公共管理(MPA)、工商管理(MBA)、工程硕士(含11个工程领域)等8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3个。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4个学科获评A类;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为A ,A 学科数并列西部高校第.一。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7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工程学自2016年7月以来一直处于ESI前1‰,并已进入世界前100名。学校以“顶天、立地、树人”为科研工作定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努力构建“三足鼎立”(军事电子科研、以国家各类基金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与企业合作为主体的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架构,“十一五”以来科技成果获国奖励22项、部省级奖励300项,发表SCI/SSCI论文16000余篇,授权专利4800余项。学校拥有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科研机构43个,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7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7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学校与成都市共同实施“一校一带”行动计划,建设高校成果转化产业带,携手打造中国“西部硅谷”。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3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300余人,教授500余人。截至目前,我校现有杰出人才总量(不重复计算)达267人,其中两院院士11人,IEEE Fellow 22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7人(含“青年拔尖人才计划”9人),“千”入选者145人(含“”入选者77人),“长江学者”40人,杰青、卓青、优青获得者32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1人,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7人。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已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同一批国外知名高校签署了学生交流及联合培养协议,与美国威廉玛丽学院、韩国浦项工科大学成为姊妹学校。出国(境)交流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在校期间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超过30%,学生长短期留学目的地覆盖近50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开始留学生规模招生,现有近1000名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期留学生在校学习。学校每年主办十余次国际学术会议,选派大批教师赴海外访学进修、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会议。INTEL、MICROSOFT、TI和IBM等跨国公司在我校设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和奖学金项目等,直接参与我校的人才培养。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建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合作举办集成电路工程硕士教育项目、与美国韦伯斯特大学合作举办国际工商管理硕士教育项目、与葡萄牙里斯本工商管理大学合作举办管理学博士学位教育项目;与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共建蒙彼利埃孔子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以“求实求真、大气大为”为校训,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为己任,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为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大学而努力奋斗!
招生对象:广东开放大学院校简介:广东开放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省教育厅直属,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开展远程开放教育并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新型高等学校。学校服务于广东学习型社会建设。高升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会计、文秘、物业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公共事务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建设工程管理、电子商务技术院校介绍广东开放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省教育厅直属,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开展远程开放教育并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新型高等学校。学校服务于广东学习型社会建设,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社区、面向农村,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广东开放大学的前身为成立于1978年11月的广东广播电视大学,与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012年12月,教育部批准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广东开放大学,是全国六所开放大学之一。学校拥有全国完整的办学体系,包括89所市县分校,23所与行业企业及学校合作办学的二级学院和分校,办学网络遍布广东城乡,是一所老百姓身边的大学。在全国44所省级电大系统中,广东开放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三,师资队伍全国第二,资产设备全国第三。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在校生约26.7万人,其中国家开放大学广东分部开放教育和成人教育21.2万人、自开办开放教育本专科生3.4万人、高职高专生1.2万人、中职教育0.9万人。广东开放大学始终坚持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先导,以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实现教育观念、教育对象、培养模式、学习资源、师资队伍和方法手段的开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致力于满足广大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本部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其中正高职称35人、副高职称105人、博/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硕士学位417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和广东省优秀教师24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8人。同时聘请了一批国内外专家学者、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人物,指导和推进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广东开放大学现有法律与行政管理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与标准化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和直属学院5个学院,开设标准化工程、文化产业管理、法学(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信息安全、土木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个本科专业和电子商务等16个专科专业。广东开放大学同时是国家开放大学分部,目前开设开放教育本科专业15个、专科专业26个。40年来,学校累计培养各类毕业生约114.4万人,为普及广东高等教育、提升全民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广东开放大学坚持“以人为本、灵活多样、合作共建、质量卓越”的开放办学理念,走“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建立中高职融通、专本衔接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基地,致力于成为“开放、卓越”的高等远程教育机构、全民终身学习的服务平台,建设远程开放教育新型大学,打造终身教育领域的“南方教育高地”,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美好愿景,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际接轨”的开放大学。
招生对象:西北工业大学院校简介: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坐落于陕西西安,是我国唯1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专升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会计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土木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学、机械 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院校介绍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坐落于陕西西安,是我国唯1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工大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建设的全国15所大学之一,是全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1995年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7年进入国家建设高校(A类),是“卓越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高校”、“全国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和表彰奖励。学校秉承“公诚勇毅”校训,弘扬“三实一新”(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校风,扎根西部、献身国防,历史上书写了新中国多个“第.一”,今天在创建大学和学科上续写新的辉煌。学校办学资源富集,学科特色鲜明。现有学生28000余名,教职工3800余人,拥有友谊与长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5100亩,设有17个专业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实验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拥有65个本科专业,32个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118个硕士点,22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71个博士点,17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4个学科群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形成了以三航学科群为引领,3M(材料、机电、力学)学科群、3C(计算机、通信、控制)学科群、理科学科群和人文社科学科群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为建设世界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坚持引培并重,打造人才高地。实施从青年教师到杰出学科带头人全过程的“翱翔人才工程”,构建青年教师成长支持体系,建设层级合理的人才梯队。完善准长聘机制,激发人才活力。打造优质中小幼服务,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设立校内人才特区、海外工作特区,形成高端人才聚集的环境和效应。学校现有两院院士(含外聘)28人、“”入选者38人、长江学者3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973首席科学家8人、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学团队7个、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国防创新团队8个。学校立德树人,精心育才。“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的办学理念深植人心,着力培养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历史上,铸造、航空宇航制造工程、飞行力学、航空发动机、水中兵器、火箭发动机等6个学科的全国第.一位工学博士由我校培养。在我校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的19万多名校友中,有42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和55位将军,49位两院院士,还有6位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在航空领域,一半以上的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为我校校友。中国航空工业成立60周年纪念表彰了10位“航空报国特等金奖”,6位西工大校友获此殊荣,在中航工业先后授予的6名“中青年自主创新人才”中西工大校友占到4位;在航天领域,从早年的“航天三少帅”中的张庆伟和雷凡培,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等,一大批西工大杰出校友担任集团公司、院所、企业党政领导干部及副总师以上职务,相继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航海领域同样有大批的杰出校友活跃在船舶工业、水中兵器行业的重要管理岗位与核心技术岗位上,英才辈出,不胜枚举。大批西工大学子成为行业精英、国之栋梁,在人才培养领域形成了独有的“西工大现象”。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教学模式改革,逐渐形成了以本科生翱翔英才计划“追梦班”、研究生精英人才计划“翼鲲班”“卓研班”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等为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加强教育研究,教学成果丰硕。建有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欧盟QB50项目(注: 欧盟大气层探测计划)亚洲区唯1发起单位与亚洲区总协调单位,建有该项目亚洲区大卫星测控地面站。在每四年评选一次、代表全国教育教学高荣誉的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屡获佳绩:2009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居全国高校第7名;2014年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居全国高校第6名。一大批优秀学生代表学校站上了国内外诸多重要赛事的领奖台,2016年,“翱翔系列微小卫星”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冠军;2017年,学校获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奖项25项,获模拟联合国大会国际一等奖9项,获第42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金奖4项,与此同时,在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等比赛中,学校均位居前列。学校科研能力强,科技贡献大。学校充分发挥“三航”特色优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上,全国第.一架小型无人机、第.一台地效飞行器、第.一型50公斤级水下无人智能航行器和第.一台航空机载计算机均诞生在我校。现建有8个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防科技创新中心,4个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7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达百亿元,进入全国高校前十。在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学校重点参与了大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等10个重大专项的论证及科研攻关,深度参与了两机专项论证、神舟系列飞船研制,是“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作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学校开我国无人机研制之先河,实现了我国第.一个无人机技术与整条生产线出口,拥有我国唯1的无人机特种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无人机系统国家工程中心。60周年国庆阅兵中,无人机方队全部3个型号、10架飞机均由我校研制生产;建军90周年阅兵中,我校自主研制生产的无人机,第二次以整个方队入列阅兵式,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目前正在筹建我国第.一家无人机专用试验测试中心,全面推进无人机科研与产业发展。近十年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学校加快成果转化,推进军民融合。在鼓励潜心研究学问、专注教书育人的同时,产学研融合发展,与军工集团公司牵手共建平台,与在陕军工厂所合作共赢,与西安高新区共建西工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与陕西省科技厅共建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与陕西省网信办共建陕西省网络创新研究院、与陕西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搭建“四主体一联合”研发平台。学校教师以知识产权入股组建的鑫垚、铂力特等公司,在增材制造(3D打印)、陶瓷复合材料、高性能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通用飞机、智能水下航行器等领域,已经成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源头,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效而有果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西工大模式”和军民融合的“西工大路径”。学校海纳百川,对外开放。通过以“学生国际化培养”为核心的翱翔四海计划、以“教师国际化”为核心的国际化办学能力提升工程、以“国际学术声誉提升”为核心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提升工程和以“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国际化培养模式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的多种模式。创建了中外学生同堂授课、同卷考试、同室科研、同班活动的本硕博贯通培养国际化人才本土教育模式的“国际班”。先后与250余所海外高校建立亲密合作关系。2014年,在与比利时首相共同见证下,学校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签署合作协议;2016年,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获教育部正式批准,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校先后担任“中俄工科大学联盟”2016-2017年度轮值、“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2016年度轮值;于2017年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并承担了常设秘书处职能。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244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被学校授予名誉教授等荣誉学衔,其中有9位外国专家荣获“国家友谊奖”,获奖人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工信部及陕西高校首位。同时,学校公派留学生人数总数位居“985高校”前列。风劲帆满海天阔,三航铸华章。在创建世界大学和学科的新长征路上,西北工业大学将努力扎根中国大地,着力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国防科技工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推动世界科技进步的能力,坚守使命,改革创新,凝心聚力,追求卓越,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扎实的工作,为早日建成学科特色鲜明,在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世界大学再谱新章!
招生对象:吉林大学院校简介: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吉林省 长春市。学校始建于1946 年,1960 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 年成为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 所大学之一,1995 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 工程”审批高升专人力资源管理、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管理、护理、法律事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机电-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药学专升本金融学、土木工程、人力资源管理、汽车服务工程、行政管理、通信工程、护理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药学、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法学、会计学院校介绍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吉林省 长春市。学校始建于1946 年,1960 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 年成为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 所大学之一,1995 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 工程”审批,2001 年被列入“985 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2004 年被批准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学校。2000年,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新吉林大学。2004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转隶并入。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下设46个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等全部13大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12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9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6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2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覆盖17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11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其中2个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1‰。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师6493人,其中教授2119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384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双聘院士42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人,“”入选者51人,“万人计划”入选者29人,教学名师9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5人,国家“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3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5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人选90人。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其他行业部委重点实验室23个。学校承担了大量国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产出了一批产业化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成果。学校已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校全日制学生71826人,其中博士生7955人,硕士生18094人,本科生41860人,专科生1611人,留学生2306人。学校聚焦名校合作,逐步完善全球网络布局,目前,已经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284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排名世界前100的39所,前200的57所。学校与12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了34个中外合作平台。学校坚持“统筹谋划、规范管理、科学运营”的指导方针,积极深化校办产业改革。坚持“校企分开,放管结合”,打造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学校-吉大控股-投资企业”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机制。依托学校科技、人才优势,借助政府、企业等资金支持,创办科技创新型企业,推进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吉大正元、吉大?小天鹅、吉大机电等一批科技型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吉大通信设计院成功上市。学校科技园已被确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现有6个校区7个校园,校园占地面积611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74万平方米。学校在珠海市建有珠海校区,占地面积5000亩。学校图书馆各类藏书757万册,已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藏书馆。经教育部批准建设在我校的 CALIS东北地区中心为全国七大中心之一。学校以“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开放活校、文化荣校”为发展战略,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国内、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接近或跻身世界大学行列。成为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质量社会服务、高起点国际交流合作、先进文化引领的重要基地;成为让学生全面发展、让教职工引以自豪、让社会高度赞誉、让世界广泛认同的大学。到建校100周年时,把吉林大学建成中国特色世界大学。在建设世界大学的进程中,吉林大学将努力做到在关心国家命运、服务国家战略上有所作为,让党和国家满意;在勇担社会责任、满足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不断提高的要求上有所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在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根本利益上有所建树,让广大师生员工满意。
招生对象:国家开放大学院校简介:国家开放大学(英文:The Ope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学校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组建高升专法学、金融、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物流管理、教育管理、小学教育、计算机信息管理、物业管理、旅游、会计学、电子商务、学前教育、建筑施工与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水利水电工程与管理、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与管理、网络技术、数控技术、几点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升本法学、金融学、小学教育、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会计学、学前教育、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院校介绍国家开放大学(英文:The Ope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学校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组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强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学校有权授予学士学位,由学校向北京市学位委员会申请并获批后,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名称暂时保留,过渡时期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在校学生仍按原有关规定管理,国家开放大学挂牌以后新进入学习的学生,按照新政策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