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对象:1.按摩的起源按摩在我国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我国早运用按摩的时代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和劳动中,身体常会因受到外伤而出现疼痛,人类会很自然的用手或木棒按摩或轻叩受损部位,达到消肿止痛的效果。在这种经验的积累下,我们的祖先把本能性的抚摸或按摩演变成了系统的治疗和养生方法。2.按摩的初发展但按摩作为一门技能,初在商代有文字记载。证据可从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找到。在甲骨文卜辞中有“拊”字记载,《说文解字》注明:“拊,揗也”,"揗,摩也”。并且甲骨文中还记载了按摩的形式和准备工作以及按摩师的名字。再则从古代文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也可得到印证。其中记载说:“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药……而以桥引、案杌、毒熨等法”。这些记载中的“案杌”、“桥引”都指的是按摩。3.按摩的发展期按摩正式成为我国医学的一部分并在医疗活动和养生保健得到运用是在春秋时期。我们可从该时期出现的《黄帝内经》中找到记载。在该书《素问》9篇及《灵枢》5篇均有对按摩的论述。该书 记载了按摩的起源、作用及适应证,同时对具体的按摩手法也有详细的记载。如《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酒。”这篇论述指出人体经络不通,气血不畅时机体就会出现病痛,在治疗上可以运用按摩手法以疏通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的目的。对于以按摩治疗疾病的案例在《周礼疏》中有记载,该书 记载了扁鹊治愈號太子尸厥的医案,从这个医案中充分说明了按摩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作用。至于按摩用于养生的记载可见于《庄子》、《老子》、《旬子》、《墨子》等著作。这些著作中对按摩养生有系统的介绍,也为后代人们的按摩养生提供了基础。4.按摩的成熟期随着人们对按摩的运用和认识的提高,按摩医疗和养生进入到快速发展及理论成熟时期,该时期主要包括隋唐至宋元时期。主要表现在医疗机构设置按摩科,并建立了按摩医政。在《隋书·五官志》、《旧唐书·职官志》中有按摩博士、保健按摩师、按摩工、按摩生等岗位的记载,并对按摩的医疗流程有严格的规定。该时期关于按摩的相关书籍和专著也相继问世,如该时期的《按摩导引经十卷》为按摩专门著作,还有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中均有按摩医疗和养生的论述,并把按摩运用到儿科疾病和小儿养生保健中。在宋、金、元时期,按摩疗法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期主要表现在将按摩疗法运用到妇科催产。据相关文献记载宋代庞安时“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有民间孕妇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抚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咛间生一男子。”这说明当时按摩对处理难产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5.按摩的关键期按摩发挥保健作用的关键时期是明清时期。该时期因“崇儒尊道”的封建礼教占据统治地位,认为按摩“有伤大雅”,属劳力者的“贱技”,系非“奉君之道”,遂使按摩术遭到政府的冷落。在这种前提下按摩由政府转向民间,这样广大民众都可以接触和运用按摩技术,同时因为该时期民间经济萧条,人们出现看病难等问题,疗效显著而经济实惠的按摩疗法用于疾病的预防和养生保健就极为盛行。此期用于养生保健的按摩书籍也相继问世,涉及了内、外、妇、儿科的养生保健。6.按摩的复苏和繁荣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按摩作为医疗和养生保健手段进入到复苏和繁荣时期,主要是因为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改革开放后人们对健康的新的认识,使按摩医疗和养生保健有了良性生长的土壤。主要表现在各地办起了按摩推拿学校、专科医院和经济发达区域的按摩养生机构的建立。如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北京、河南、陕西、山西等市相继恢复兴办了按摩学校,一些中医院校增设了针推系,培养了很多的按摩人才。1980年,长春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新疆中医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相继开办了盲人按摩大专班和本科班。1990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了中国盲人按摩中心,对盲人保健按摩和医疗按摩实施了规范化的行业管理。值得注意的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在很多大城市相继开办了按摩养生堂、按摩减肥中心,这为按摩养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从以上可知,按摩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可靠的疗效,并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按摩保健已成为人们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招生对象:针刺治病原理一般认识常见的说法是疏通经络、安神、醒神、活血、化痰饮、补泻脏腑、补泻阴阳等,实际情况如何呢?疏通经络:大家常说“不通则痛,通则不痛”,针刺后痛止了,是因为疏通经络了吗?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细琢磨,还是有些疑问。针刺后首先产生疼痛,按照“不通则痛”可推导出针刺后阻塞经络的结论,似乎又矛盾了。安神、醒神:无论失眠还是嗜睡,无论针刺哪个穴位,针刺瞬间都会“因痛致醒”,昏迷针刺醒神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临床上发现风府治疗失眠和嗜睡效果都是极好的。同一穴位风府既可安神,又能醒神。所以现在流行的说法是针刺有双向调节作用,可是详细的机制又说得不明白。活血:针刺后对血脉的影响,首先是血管的收缩,继发血管的扩张充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针刺局部后,首先针周围变白,紧接着就变红了,而且红晕会向周围扩展。所以不能笼统地说针刺是通过活血来治疗疾病。化痰饮:针刺后痰少了、口干缓解,于是有些书就写哪些穴位能够化痰、生津止渴,其实这些著作只是记录了表面的效应,而内在的机理并没有说明。针刺如何化痰、生津止渴?针刺后并不能从针里加入津液或者去除痰饮。补泻脏腑:针内无气血、精微等,并不能直接给予脏腑气、血、精微等物质营养,所以针刺不能直接补脏腑。同时,扎针后有针眼,但脏腑的气、血、精微等也不会随着针眼跑掉,所以针刺也不会直接泻脏腑。补泻阴阳:针中无阳,不能补阳;针中无阴,不能滋阴;针中无邪气,不会损伤体内的阴气、阳气。所以针刺补泻阴阳的说法也值得推敲。以上说法都不准确,也未能触及针刺的实质。那么针刺到底是如何起效的,首先要了解一下机体的系统。人体的五大人体确切地说是连贯、自成系统的一种。机体各部从上划分可分为卫脉、血脉、毗连脉、极联、层连。卫脉:即神经系统。血脉:即血管系统,包含淋巴系统。毗连脉:神经、血管周围紧密连接的组织。极联:极与极之间系统,如上下极、前后极之间。比如痔疮,上层系带有结节,如果划破,痔疮就轻松了,甚至好了。这就是运用上下极之间的治疗疾病。层连:层与层之间的系统,如肤层、皮层、皮下层、肌肉层、骨骼层、脏器层之间的。刮痧时刺激的是皮肤层,却也能治疗脏腑的疾病,就是运用的皮肤层与脏器层之间的层连。针刺的作用有了上文的知识基础来理解针刺治病的原理就容易多了。针刺主要有以下四个作用:以“痛”治疗:针刺首先产生疼痛,疼痛的刺激到最后疼痛或者不适消失,就是个从“痛”到“耐受”疼痛或者不适的过程。调神:当你关注疼痛的时候,它就变得敏感,不关注的时候就不那么敏感了。大家可能都有类似的体会。针刺后,针刺的局部产生疼痛,就转移了对原来疼痛部位的关注,这样就缓解了原来疼痛,所以针刺通过调神来治疗疾病。调卫脉:针刺后使疼痛介质,就是引起疼痛的化学物质消耗了,疼痛就减轻,感觉阈值就提高,也就是说,原来针刺非常敏感,然后再针刺就不那么敏感了。所以说针刺首先是疼,然后疼痛介质少了,就不那么疼。调血脉:针刺局部后,首先针周围变白,紧接着就变红了,而且红晕会向周围扩展。这就是针刺对于血脉先收缩血管,然后继发扩张血管的效应,调节了血脉。自适应:针刺后疼痛,机体为了适应这种疼痛,从而调动、协调了周身的力量。这种自适应能力,以及调动、协调的能力就是正气。正气足,则适应快,缓解迅速;正气不足,则反应缓慢,治疗效果不好。概括一下,就是针刺后首先产生疼痛,同时转移对于躯体原来不适的注意力,消耗了疼痛介质,提高对于疼痛的阈值,局部刺激导致血管收缩继发扩张充血,通过机体毗连脉、极联组织、层连使机体产生自适应(自愈)反应,调节气、血、阴阳、津液、脏腑功能至正常。所以基础是机体的自适应能力,也就是我们说的正气,正气足、调节就迅速,疾病恢复就快;正气虚,反应慢,效果就差。以上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原理,但针刺不同的穴位其治疗效果是不一样的。同一穴位可以治疗很多部位的疼痛,同一疼痛部位可以用不同的穴位治疗,这是非特异性止痛现象。同一穴位只对某些疼痛效果好,对另一些疼痛效果差;还有某个疼痛只对某一穴位反应敏感,这是特异性止痛现象。
招生对象:“痧”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病理反应的“痧”,也就是“痧象”;二是指刮痧刺激后反应的“痧”,也就是“痧痕”,二者在形态、色泽上均有差异。“痧”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病理反应的“痧”,也就是“痧象”;二是指刮痧刺激后反应的“痧”,也就是“痧痕”,二者在形态、色泽上均有差异。1.痧象痧象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皮肤表面出现的色红如粟的疹子:如风疫出现的疹子叫风痧;猩红热出现的疹子叫丹痧。这是病理阳性反应物的一种,临床上很多疾病都有发痧现象,因此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二是指痧证,也叫痧胀、痧气,是疾病的一种,多发生于夏秋之交,因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或疫疠之秽浊所出现的一些病症。临床上春季多发风痧、温痧;夏秋季多发暑痧等。这些都不是单一的一种疾病,实际上是一种毒性综合反应的临床症状。2.痧痕痧痕是指刮拭皮肤后所出现的各种皮肤形态和色泽的变化。常见的痧痕包括体表局部组织潮红、紫红、紫黑色瘀斑或点状紫红色小疹子,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感。痧痕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总之,痧象是一切疾病在体表的病理反应,而刮痧疗法利用特定的工具,在体表的某些特殊部位施以特定手法,使皮肤局部出现片状或点状瘀血或出血的刺激反应(痧痕),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
招生对象:中医拔罐
江西医承教育 医承教育简介 2017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及陆续出台的《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和部委规章,给民间中医创造了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民间中医经过考核可以取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合法备案注册中医诊所或进入医疗机构执业。江西医承教育科技中心(以下简称:医承教育中心)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趋势,全面开展中医专长师承研修教辅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医药法,全面构[详情]
|
高书亮 教师团队
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学科组组长,江西中医药大学民盟委员会主委,江西解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解剖学会中医形态学分会第1届委员会委员。从事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工作37年多,对基础医学特别是人体解剖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
范崔生 教师团队
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1931年9月生,1951年12月参加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60多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届名中医、江西省名中医,鉴别炮制专家,全国优秀教师。
刘小敏 教师团队
江西医承中心专业老师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副教授,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 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现为江西中医药大学骨伤学科组副组长。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外固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康复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感染与损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中西结合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中西结合学组委员,江西省中西医结合骨伤专业委员会常委。-直从事骨伤专业临床、教学、科研30余年,能熟练运用中、西医两法处理各种骨伤疾病其应用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各种骨科疑难杂症颇有成效。中医手法亦有独到之处,创立补泻平衡手法治疗颈肩腰腿痛,骨性关节炎疗效独特。长期从事冲击波的骨科临床应用研究。井先后发表专业论文13余篇论著3部,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省部级三项。
邹国明 教师团队
江西医承中心专业老师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能够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和辨证论治思维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强调病机演变、注重内外兼治、提倡病证结合、分清标本缓急、平治权衡的中医论治体系,在临证方面,重方剂之理,灵活变通;辨病机之因,防治皆宜。对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月经病、情志病以及肿瘤放化疗后的调治等有一定经验。
李唯钢 教师团队
江西医承中心专业老师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诊治工作30余年,擅长治疗耳鸣、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咽喉炎、中耳炎。
范平 教师团队
医承中心教务负责人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学历、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原江西中医学院培训学院院长。在江中制药集团工作十余年,并主持销售,成功策划上市的药品有:健胃消食片、博洛克胶囊、蠲哮片、痔康片、感冒止咳颗粒等;组织并参与全国主要城市药品推介会百余次,取得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编或副主编教材及专著4部;参编教材1部;先后在《中国药业》等国家核心及省级期刊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编,曾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和06年全国医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省级课题2项;学院课题1项;参与课题4项
张 琳 教师团队
国家职业资格“中医刮痧师” 考评员北京市联合大学 高级讲师北京市中职院校青年骨干 教师《刮痧简明读本》 副主编擅长领域 : 1995年7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2006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教育管理学硕士学位。从教十六年,一直从事中医学基础、保健按摩、内科按摩、保健刮痧及中医刮痧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及中医临床工作,参与多本专业著作及试题的编写工作。主编《图解泰式、日式、韩式按摩》、《一学就通足部保健按摩》、《一学就通保健刮痧拔罐》、《图解常见病中药外治法》等书籍。
欧阳敏余教授 教师团队
医承教育中心特聘教师 靶向刮痧创始人 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从事中医药教学三十余年 国家职业技能保健刮痧师鉴定考评员 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中医刮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医世家第六代传人,亲授弟子遍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欧阳敏余教授潜心研究刮痧近二十年,总结出刮痧冶病九大原理,二大原则,独创靶向刮痧,使刮痧疗法治疗四百余种疾病有了理念依据,为刮痧治病指明了科学技法。从事医药临床、教学、管理二十多,对中医临床、医药管理等颇有研究,深有体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对祖国传统中医技术--刮痧和推拿有相当的研究,对刮痧治疗头痛、失眠、脱发、牙痛、颈椎病、肩周炎、便秘、高热、中风、乳腺增长、咳嗽、支气管炎、肝炎、高血压、高血脂等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在省内外刮痧诊疗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
艾志福 教师团队
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擅长于中医内科教学及中医基础研究。
陈俊杰 教师团队
江西医承中心专业老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主治中医师 医学硕士,2008年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康复方向,师从多位国家名老中医,擅长诊治外感病和内科常见病,如发热、咳嗽、失眠、头痛等,对耳鼻喉科疾病如咽喉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耳鸣耳聋等有一.定认识,能够熟练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临床。 擅长诊治外感病和内科常见病,如发热、咳嗽、失眠、头痛等,对耳鼻喉科疾病如咽喉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耳鸣耳聋等有一定认识,能够熟练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