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留学预科欢迎您!
优课堂 |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吉林大学留学预科

7x24小时咨询热线

吉林大学留学预科教师团队

邹广田
邹广田
教师团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男,1938年7月18日生,吉林省怀德县人。 1965年吉林大学固体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Diamond Depo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杂志的国际学术顾问、Superhard Material编委和6种国内杂志的编委。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高压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吉林省物理学会理事长,连续四次被聘为国际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委员会委员,1995年当选为国际高压科学与技术协会执委,1997年当选为该协会副主席。1985年被评为吉林省拔尖人才,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学与天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吉林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邹广田教授主要从事于高压相变与压力导致的新效应、地球及行星内部物质的高压、高压实验技术、超硬材料和多功能高压相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发表论文358篇,专著4部,获发明专利3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林学钰
林学钰
教师团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女,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学家,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37年出生于上海,祖籍福州。中共党员。 195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任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1980-1982年在美国爱达荷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大学进修, 1990年在澳大利亚科学工业研究院(CSIRO)任高级访问学者。 早年从事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使我国地下水管理工作进入系统化、模型化、定量化的新阶段。在区域和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流模拟、预报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 并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地下水水质模型。近年来在地下水污染机理和微生物治理地下水污染理论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环境水文地质和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的学者之一。 自1985年以来,完成国家、部(省) 级科研生产项目30多项,获国家、部(省) 级奖励11项,其中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 "石家庄市地下水资源科学管理" 、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国家技术标准---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水文地质部分)" 等均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并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和三等奖三项,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现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G1999043606)以及省部级项目等多项。已出版专著13部,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30多篇曾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并纳入会议论文集。培养硕±、博士研究生40多人。参加和主持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是第28和30届国际地质大会环境水文地质分会的召集人和1998年"未来地下水危机国际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多次参加美、欧、澳洲等有关国家的学术会议或进行互访。 在国内外学术组织担任各种职务。曾被评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获"吉林英才" 奖章和 "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沈家骢
沈家骢
教师团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绍兴市人。高分子化学家。 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同年被分配来吉林大学化学系任教,1983年晋升教授,曾任化学系系主任、副校长;现任国家教委超分子结构与谱学开放实验室主任。 在从事聚合反应动力学与特种高聚物分子工程研究中,运用模型与概率函数积木式地一步列出各种加聚反应机理的分子量分布公式,建立了反应机理与分子量分布的定量关系;链段模型结构按分子模型处理,建立了较完整的共聚反应统计理论;用顺磁共振法首次跟踪本体聚合中自由基变化全过程,揭示了自由基的微环境,提出了扩散图象;开发了高折射指数的光学树脂。研究了微凝胶为核的星型聚物,首次用这类两性分子制成纳米级高分子微粒和超薄“浮萍”与“倒浮萍”膜,成功地把高分子LB膜的有序性与稳定性结合起来。近十年来致力于化学材料与化学反应的微结构、微环境及微反应器的探索,很自然地发展为超分子体系的组装、识别及信息功能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合著专著2部。 1991年经评选增补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学部委员。
徐如人
徐如人
教师团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上虞市人。无机化学家。 1952年毕业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同年分配来吉林大学化学系任教,1979年晋升教授。曾任吉林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合成与催化研究所所长;现任国家教委无机水热合成开放实验室主任。1993年当选为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对分子筛晶化机理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见解,首次应用高能电子衍射确证了液相内晶核的生成与结构,开发出了一系列分子筛液相导向剂(其中高温Y型与L型已获发明专利权);提出了ZSM-5晶化时模板分子的正电四面体模型;提出了晶化过程中自发成核与非自发成核两大类型的晶化动力学模型以及转晶机制。对新型无机微孔物的开发有重要贡献,首次合成磷酸镓、砷酸铝、砷酸镓、硼酸盐、钛酸盐、氧化锗与锗酸盐等6大系列全新微孔晶体60多种,将骨架组成元素由传统的Si 、Al、P扩大到Ga、B、Ge、As、Ti等,并打破了骨架的一级结构单元仅为TO4的传统观念,为此领域的发展开拓了广阔前景。近年来又开辟了一些新的无机合成路线,并已合成出一批全新的化合物,用水热合成代替高温固相合成路线,合成高纯均相的无机功能材料。代表性论著包括250余篇学术论文,《沸石分子筛的结构与合成》、《固体核磁共振》.《无机合成化学》与《 Progress in Zeolite Sci A China Perspective》等4部学术专著。 1991年经评选增补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

学校首页| 学校简介| 课程列表| 学校新闻| 学校相册| 教师团队| 联系我们

吉林大学留学预科课程请咨询:

沪ICP备18048269号-1 沪ICP备18048269号-1 电子营业执照电子营业执照 教育 教育 全国教育网站 全国教育网站 企业信用等级AA级 企业信用等级AA级 合作/版权/投诉

本页信息由注册用户(机构和个人)自行发布或提供,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任何关于对该用户的推荐都不能替代您的考察核实,本站不承担该用户发布/提供信息的行为或内容所引起的法律责任